學測幾分上頂大:掌握錄取關鍵,成就你的升學夢

你是不是也常聽到身邊的朋友,或是自己心裡都在嘀咕著:「學測到底要考幾分,才能順利擠進那夢寐以求的頂尖大學啊?」就像小明,每次學測成績放榜後,看到新聞上那些「滿級分」、「高分群」的報導,總會心頭一緊,覺得好像有個遙不可及的數字擺在那裡。其實啊,這真的是個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而且跟你說喔,這個答案可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就能說明的,它背後牽涉到的學問可深了呢!

學測幾分上頂大?沒有絕對數字,只有相對優勢!

首先,就讓我開門見山地告訴你吧!關於「學測幾分上頂大」這個問題,它並沒有一個絕對、固定、人人適用的標準分數。 真的喔!原因很簡單,因為每年的考題難易度、考生的整體表現、各大學科系的招生名額、採計組合,以及最重要的——你選擇的升學管道和志願排序,都會深深影響這個「錄取門檻」。所以,如果你只是想找一個像「總級分60級分就能上台大」這樣簡潔明瞭的答案,那麼很抱歉,這在實務上是不存在的。我們需要更深入地去理解這個複雜卻又充滿策略性的遊戲規則!

不過,如果你真的很想有個「概念」上的數字,那我會跟你說,一般而言,要挑戰台灣的頂尖大學(例如臺灣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成功大學、政治大學等),在「個人申請」管道中,多數熱門科系的第一階段篩選門檻,總級分通常會落在50級分以上,甚至很多醫學、電資等頂尖科系,往往需要達到60級分以上才有機會通過第一關篩選。 但這真的只是「參考」,而且光靠總級分還遠遠不夠喔!

深入解析:學測級分制度與大學招生管道

要搞清楚「學測幾分上頂大」,我們得先從學測的計分方式,以及大學多元的招生管道談起。這兩個環節環環相扣,是理解錄取關鍵的基礎。

學測級分怎麼算?你的分數真的「夠」嗎?

學測,全名是「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總共有國文、英文、數學A、數學B、社會、自然六個考科。每個考科的成績都以「級分」來呈現,最高是15級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滿級分」是60級分(因為現在個人申請多數採計「五選四」或「四科」成績)。

  • 單科級分: 代表你在該科的相對表現,滿分15級分。它不是原始分數,而是根據所有考生的原始分數分佈,經過複雜的統計轉換而來。所以,考題難度會影響你的原始分數,但級分則反映了你在考生群體中的相對位置。
  • 總級分: 這是過去最常被拿來比較的數字,通常是國、英、數、社、自五科的級分加總,滿分是75級分。但現在個人申請多採計「四科」或「五選四」最佳組合,這讓總級分的概念變得比較模糊,學校會根據他們採計的科目組合來計算你的級分總和。
  • 「五選四」策略: 這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轉變!現在很多大學科系在個人申請時,只會採計學測的四個考科成績作為第一階段篩選的依據,而且通常會取考生表現最好的四科。這意味著,你不需要每科都表現頂尖,只要在四個科目上展現出絕對優勢,就有機會進入理想校系。例如,你可能社會考不好,但國英數自都很棒,那你的社會科就可以直接被「捨棄」不列入計算,是不是很棒呢?

所以,當我們說「學測幾分上頂大」,它指的通常不是你五科或六科的總級分,而是校系採計科目的級分總和。 你一定要清楚你心儀的校系究竟採計哪些科目,這才是你該重點衝刺的目標!

大學招生管道: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台灣的大學入學管道真的很多元,主要分為以下三大類,每種管道對學測成績的權重和要求都不盡相同:

  1. 繁星推薦:

    這是一個非常注重「高中在校成績」和「區域平衡」的管道。如果你在高中三年的校排百分比很前面(通常要求20%以內,頂大熱門科系甚至要求1%或2%),而且學測成績達到校系規定的篩選門檻,就有很高的機會透過繁星推薦進入頂大。它的優勢在於,學測分數的要求相對「個人申請」來說,可能會稍微低一點點,但對校排的要求非常高。而且一間高中每個學群通常只能推薦一名學生,競爭非常激烈。很多學生靠繁星上頂大,真的是讓大家羨慕不已呢!

  2. 個人申請:

    這是目前最主流的升學管道,也是大家討論「學測幾分上頂大」時,最常指涉的部分。它分為「第一階段篩選」和「第二階段甄試」:

    • 第一階段篩選(學測成績戰場): 各大學科系會設定學測成績的篩選標準,通常會採計三到四個科目。篩選方式除了看總級分(採計科目加總),還會看「各科級分」以及「檢定標準」。例如,某醫學系可能要求英文、數學A、自然三科都要達到頂標,然後這三科加總至少42級分。通過這關,你才能進入第二階段。這關真的就是純看分數!
    • 第二階段甄試(綜合能力戰場): 通過第一階段後,考生需要準備「學習歷程檔案」(以前叫備審資料)並參加大學舉辦的「面試」或「筆試」。這個階段是決定錄取與否的關鍵!學測分數再高,如果二階表現不好,一樣沒戲唱喔。學習歷程檔案的重要性,我真的想特別強調一下,這現在可是兵家必爭之地啊!
  3. 分發入學:

    這就是過去的「指考分發」,現在改為學測成績來計算。如果你個人申請或繁星推薦都沒錄取,或是你就是想「一試定江山」,那分發入學就是你的最後一道防線。它完全看你的學測成績(校系會規定採計哪些科目以及這些科目的權重),然後依分數高低來分發。這個管道,就是純粹的分數戰,沒有面試、沒有備審,可以說是非常公平殘酷的競爭。通常,分發入學的錄取分數會比個人申請同校系稍微高一些,因為它的競爭者更多,而且沒了其他考量的空間。

看吧,光是這些管道的差異,就足以讓「學測幾分上頂大」的答案變得複雜。你的策略,真的要根據自己的優勢(校排、學測表現、學習歷程豐富度)來選擇最適合的管道!

學測分數與頂大錄取的深度分析:不只看數字,更看「對」的數字

既然沒有一個神奇的數字,那我們該如何判斷自己的學測分數,有沒有機會叩關頂大呢?這需要更細緻的分析和策略。

分數「門檻」與「落點」:為何不能只看總級分?

很多學生或家長會習慣性地去查閱「某某年某某大學某某系最低錄取總級分」。但我必須跟你說,這是一個非常容易誤導人的做法。為什麼呢?

  • 校系採計組合不同:

    如前所述,現在大學科系大多採計「五選四」或特定的四科組合。舉個例子,A大學經濟系可能採計國、英、數A、社會,而B大學經濟系卻採計國、英、數A、自然。你的總級分可能很高,但如果你的社會科是弱項,那麼在A大學經濟系可能就沒有競爭力;反之,如果你自然科是弱項,那麼B大學經濟系對你來說可能就是個大挑戰。所以,關鍵是你的「有效級分」,也就是校系採計科目的級分總和。

  • 同級分競爭激烈:

    在學測高分群中,往往會出現「同級分」的考生非常多的情況。就算你達到篩選門檻,但如果跟你同分的人數太多,而該校系又只錄取少量名額,那麼還是有機會被「比序」比掉。這時候,各科的「頂標」、「前標」就顯得格外重要,或者看校系有沒有另外設定的篩選倍率。

  • 分數波動性:

    每年的學測考題難易度不同,會導致級分換算與整體分數分佈的變化。因此,去年的錄取分數,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視為絕對標準。你應該關注的是「趨勢」和「相對位置」,而不是去死背某個特定數字。

我的建議是: 在檢視成績時,請先確定你心儀科系的學測採計科目組合、檢定標準、以及篩選倍率。然後,將自己的成績與歷年該科系的篩選結果進行比對,這會比只看「總級分」來得更精確有用。

熱門科系與冷門科系的級分差異

這點其實很好理解。像是醫學系、牙醫系、電機系、資工系、法律系、財金系等傳統或新興熱門科系,由於報考人數眾多,競爭異常激烈,因此其錄取級分門檻往往會是全校最高的一群。就算在同一所頂尖大學內,不同科系之間,錄取級分也可能會有好幾級分的落差喔。

舉例來說,台大的醫學系可能需要學測四科60級分,甚至還要各科都達到頂標;而台大某些人文社會學群的科系,可能四科加總55級分就有機會通過第一階段。這就是科系熱門程度帶來的差異。因此,在評估自身機會時,除了考慮大學的層級,也要考慮科系的熱門度。

校系採計組合的重要性與策略

「學測五選四」制度的實施,真的讓升學策略變得更有趣、也更需要智慧。以前,你可能國、英、數、社、自五科都要顧好;現在,你可以針對自己擅長的四個科目特別加強,並選擇採計這四科的校系。

舉例來說:

  • 如果你是社會組學生,但數學A考得特別好,英文、國文也不錯,而社會科卻失常了。你可以考慮採計國、英、數A、自然的社會組科系(如果有的話),或是跨考一些自然組科系。
  • 如果你是自然組學生,但社會科很有興趣且考得不錯,自然科反而沒那麼突出。你可以尋找採計國、英、數A、社會的自然組相關科系,或是乾脆轉向社會組的科系發展。

這告訴我們什麼呢? 就是你必須清楚自己的「優勢科目組合」,然後去尋找那些能最大化你優勢的校系。這不僅能提高你通過第一階段篩選的機會,也能讓你在進入大學後,學習起來更得心應手,因為你選到了真正適合你特長的科系。

提升競爭力,不只靠分數:學習歷程檔案與二階甄試的制勝關鍵

現在的升學,真的已經不再是「一試定終身」的時代了。學測分數固然重要,那是你的「入場券」,但要真正被頂大錄取,特別是透過個人申請管道,「第二階段甄試」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而學習歷程檔案,就是你在這場戰役中最有力的武器。

學習歷程檔案:你的個人品牌與故事

學習歷程檔案(簡稱「學檔」),包含了你在高中三年的學習軌跡、成果展現、多元學習表現,以及對於未來科系的探索與反思。它就像一份為你量身打造的「個人品牌企劃書」,大學教授會透過它來認識一個更立體、更真實的你。

學習歷程檔案主要內容:

  1. 基本資料與自述:

    包括你的個人簡介、學習動機、未來志向等。這部分要真誠、具體,展現你對該科系的熱情與瞭解。

  2. 修課紀錄:

    你高中三年修過哪些課?成績如何?這反映了你的學習廣度與深度。很多頂大科系會特別看你相關學科的修課紀錄與成績。

  3. 課程學習成果:

    這部分是重中之重!它包括你在各科課程中繳交的報告、作品、實作成果等。重點是「反思與學習」! 你不能只是放上作品,更要說明你是如何完成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學到了什麼?這些學習對你有何啟發?與未來志向有何連結?教授最想看到的就是你的「思考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我的個人經驗談: 很多學生會把重點放在「做了什麼很厲害的東西」,但其實教授更想知道的是「你為什麼要做它?」「你在做的過程中學到什麼?」「這個經驗如何改變你或影響你對未來的看法?」所以,每次完成一個專題或報告,一定要花時間好好寫下你的反思心得,那才是精華所在!

  4. 多元表現:

    這部分就豐富啦!包括社團活動、服務學習、競賽成果、檢定證照、幹部經驗、營隊參與等等。這證明了你不只會讀書,還有其他領域的興趣與能力。當然,不是數量多就好,更重要的是「品質」和「連結性」。例如,如果你想讀醫學系,參與醫療志工、生命科學社團會比單純參加KTV社團更有說服力喔!

    小撇步: 在描述多元表現時,不要只是條列式,而是要寫出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做了什麼、學到什麼、以及如何應用這些經驗。這些經歷如何形塑了今天的你,又如何與你選擇的科系產生共鳴?

  5. 學習歷程自述與學習計畫:

    這是你展現統整能力和個人特色的機會。你要把前面散落的點,串成一個完整的線,講述你的學習故事。為什麼這個科系最適合你?你具備哪些特質和能力?進入大學後,你有哪些學習規劃?這部分寫得好,真的能讓教授眼睛一亮!

提醒: 學習歷程檔案的準備是一個漫長且持續的過程,從高一就要開始累積。千萬不要等到高三才臨時抱佛腳,那真的來不及!學校老師通常會有輔導,多跟老師討論,利用學校資源,你會少走很多彎路。

第二階段面試與筆試:臨場表現定勝負

就算你的學測分數和學習歷程檔案再漂亮,如果面試表現不佳,還是會功虧一簣。面試是教授直接認識你的機會,你的談吐、應變能力、邏輯思維、對科系的熱情,都會在面試中一覽無遺。

面試準備清單:

  • 模擬面試: 找老師、學長姐、親友不斷地練習,熟悉面試流程和常見問題。模擬面試就像是正式上場前的彩排,能讓你發現問題並及時調整。
  • 熟悉備審內容: 你的學習歷程檔案就是面試的「腳本」。教授很可能會根據你學檔裡的內容提問,所以你對自己寫的每一個字都要瞭若指掌。
  • 了解校系: 教授最怕學生連自己報考的科系在學什麼、未來出路是什麼都不知道。上網查資料、看課程規劃、聽系所說明會,都是基本功。
  • 時事與專業知識: 針對該科系可能涉及的時事議題或基礎專業知識,做一些功課。例如醫學系可能會問醫療倫理議題,電機系可能會問AI的發展。
  • 服裝儀容: 整潔、得體即可,不需過度華麗。給人留下好印象很重要。
  • 臨場應變: 遇到不會的問題,誠實說「我不知道,但我會去了解」,比胡亂掰要好。展現積極學習的態度。

我的看法: 面試不只是考驗你的知識,更是考驗你的「人格特質」和「溝通能力」。頂大希望招收的不僅是會讀書的學生,更是有潛力、有熱情、有獨特思考方式的未來人才。所以,做自己、真誠地表達,比背誦標準答案更重要喔!

我的個人觀察與建議:給正在衝刺的你

作為一個曾經走過這條路,也見證無數學生成功與挫折的人,我有幾點肺腑之言,想跟你分享:

心態調整:壓力管理與自信建立

準備學測和申請大學的過程,壓力真的很大。你會看到同學的分數、會擔心自己不夠好、會對未來感到徬徨。這些都很正常!但請記住,適度的壓力是動力,過度的壓力則會壓垮你。

  • 找到舒壓方式: 運動、聽音樂、找朋友聊聊、追劇,任何能讓你放鬆的方式都好。適時地放空,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 停止比較: 最不該做的事情就是拿自己的弱點去比較別人的優點。每個人的起跑點、學習方式、擅長領域都不同,專注提升自己,比盲目比較更有意義。
  • 肯定自己: 每當你完成一個學習目標,哪怕只是一次小考考好,都要給自己一點肯定。自信是累積出來的,它能讓你更有勇氣面對挑戰。

資源運用:善用學校、補習班與人脈

你不是一個人孤軍奮戰!

  • 學校資源: 班導師、輔導老師、各科老師、圖書館、升學講座,這些都是你最直接、最免費的資源。他們對升學制度、校系要求、學習方法都有很深入的了解,多去請教,你會受益良多。
  • 補習班: 如果你有特定科目需要加強,或想獲得更多解題技巧,補習班是一個選項。但記住,補習只是輔助,最終還是要靠自己消化吸收。
  • 學長姐人脈: 已經考上大學的學長姐,他們的經驗非常寶貴。他們能給你最實際的建議,包括如何準備學檔、面試技巧、甚至是特定校系的「潛規則」。

選擇科系的智慧:興趣與實力兼顧

很多人為了上頂大,而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科系,這其實是很可惜的。大學四年甚至更長的研究生生涯,如果你對所學沒有興趣,那將會非常痛苦。而且,強扭的瓜不甜,沒有熱情,也很難學得好,未來發展也會受限。

我的建議是:

  • 探索興趣: 趁著高中的時間,多參加校內外活動、閱讀相關書籍、聽講座,探索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
  • 了解科系: 不要只看科系名稱很「高大上」就填志願。深入了解該科系的課程內容、學習模式、未來出路。很多大學都有舉辦「科系博覽會」或「高中生體驗營」,多去參加!
  • 實力評估: 興趣很重要,但也要考量自己的學測成績和綜合能力是否能「撐」起這個科系。如果目標太過遙遠,適時調整策略會更務實。

最終的平衡點: 選擇一個你喜歡、擅長,且學測分數能達到的「頂大科系」。這會是你大學生涯最棒的開始!

常見問題與專業詳細解答

為了幫助你更全面地理解「學測幾分上頂大」的奧秘,這裡整理了一些常見問題,並提供詳細的解答:

Q1:學測總級分越高越好嗎?如果總級分很高,是不是就穩上頂大?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盡然是!

確實,學測總級分高,代表你在整體考試表現上優於大多數考生,這當然是件好事,能讓你通過第一階段篩選的機會大增。然而,如前面所強調的,現在大學校系在個人申請時,大多採計「五選四」或其他特定的科目組合,並會設定各科的「檢定」標準(例如頂標、前標)。

舉例來說,你可能總級分很高(例如60級分),但如果其中一科,譬如說英文,你的級分未達你心儀科系所要求的「頂標」檢定,那麼即使你的總級分再高,也無法通過該科系的篩選。或者,你總級分是靠五科平均拉起來的,但某個校系採計的特定三四科你並沒有特別突出,那也可能被篩掉。

所以,更精準的說法是:在目標校系所採計的科目組合上,你的級分越高,並且能符合各項檢定標準,那麼你錄取頂大的機會就越大。 總級分是一個綜合能力的展現,但針對特定科系,你需要展現的是「精準」的優勢。

Q2:學習歷程檔案真的那麼重要嗎?我的學測分數如果夠高,是不是就不用太在意學檔?

這個觀念真的是大錯特錯,而且非常危險!我必須很明確地告訴你:學習歷程檔案現在超級重要,它的權重在個人申請的第二階段甄試中,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高!

在學測「五選四」的制度下,通過第一階段篩選的學測分數差距常常非常小,可能只差一兩級分,甚至很多都是同級分的競爭者。這意味著,光靠學測分數,很難區分出真正適合該科系的學生。大學希望招收的是具有多元能力、主動學習、有獨立思考、且對科系有熱情的學生。

這時候,學習歷程檔案就成了大學教授們認識你的主要依據。他們會透過你的學檔,去判斷你的學習動機、潛力、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你是否真的對這個科系有足夠的了解和熱情。一個學測分數再高,但學檔內容空洞、缺乏深度反思的學生,很可能會在二階甄試中被刷掉。反之,一個學測分數可能剛好壓線通過篩選,但學檔內容豐富、真誠、有特色、且能展現與科系高度連結的學生,反而有機會脫穎而出,逆轉勝!

因此,千萬不要輕忽學習歷程檔案的重要性。它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備用資料,而是你展現個人特質、學習軌跡和未來潛力的核心文件,是你在頂大爭奪戰中不可或缺的「軟實力」!

Q3:如果我的學測分數差一點點,還有機會上頂大嗎?我該怎麼做?

當然有機會!「差一點點」是常態,很多時候,那「一點點」的差距,反而更能激發你的潛力。以下是你可以努力的方向:

1. 善用「繁星推薦」管道: 如果你的校排百分比非常前面(例如前1%、2%、5%),即使你的學測級分可能沒有頂標或超高標,只要達到繁星規定的校系門檻,透過繁星推薦進入頂大的機會還是非常高的。這是一個為高中頂尖學生提供的獨特管道,許多學生都是靠著繁星進入了比他們個人申請分數更高的大學。

2. 鑽研「個人申請」的二階甄試: 學測分數是第一階段的入場券,但第二階段才是決勝負的關鍵。如果你的分數只是「差一點點」通過篩選,那麼你更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把學習歷程檔案做得盡善盡美,並且針對面試進行充分準備。

  • 學習歷程檔案: 務必精修你的課程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強調你與該科系的連結性、你的學習反思、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教授看到你的「潛力」和「熱情」,這些往往比幾分之差更重要。
  • 面試表現: 這是你彌補分數差距的最佳機會。透過真誠的表達、清晰的邏輯、對科系的深入了解和積極的學習態度,給教授留下深刻的好印象。你的溝通能力、臨場反應和人格特質,在面試中會被放大檢視。

3. 考慮「分發入學」的機會: 如果個人申請不順利,分發入學是你的最後一道防線。這會是一個純分數的競爭,但你仍然有機會。在考量分發入學時,務必仔細研究目標科系採計哪些科目,以及各科的權重。針對性地準備,爭取在這些科目上取得最高分。

4. 重新評估志願選擇: 有時候,「差一點點」是因為你目標的科系真的太過熱門,競爭者分數都非常高。你可以考慮尋找同類型但可能相對冷門一點點的科系,或是調整目標大學的順位。在頂大內,許多科系其實也提供非常好的學習資源和發展機會。

記住,升學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關鍵在於策略、毅力和對自己的信心。

Q4:繁星推薦真的比較好上嗎?

對於符合條件的學生來說,繁星推薦確實提供了一個相對「容易」進入頂大的機會,但這「容易」是建立在「嚴格的校內排名」和「特定學測門檻」之上的。

繁星推薦的優勢在於:

  • 注重校內排名: 它看重的是你在高中三年中的穩定學習表現,校內排名越前面,越有機會被推薦。這對那些在校成績優異,但可能在大考上稍有失常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 競爭範圍較小: 每個高中每個學群通常只能推薦一名學生,這大大縮小了你的競爭範圍。你主要是在校內跟少數同學競爭,而不是跟全國上萬名考生競爭。
  • 學測門檻可能較低: 相對於個人申請,部分校系在繁星管道的學測分數要求,可能會稍微低一些,這是因為繁星已經篩選過校排這個非常嚴格的條件了。

然而,繁星推薦並非適用於所有學生。它的限制也很明顯:

  • 校排要求高: 你必須在高中校排中名列前茅,通常要求全校前20%以內,熱門頂大科系甚至要求前1%或2%。如果校排不夠,就完全沒有繁星的資格。
  • 學群限制: 每間高中每個學群只能推薦一名學生,如果你想報考的學群已經有其他校排更高的同學,你就無法被推薦。
  • 學測檢定: 儘管學測門檻可能較低,但你還是必須達到校系設定的學測科目檢定標準,否則也無法通過。

所以,如果你是「校排頂尖生」,同時學測成績也達到一定門檻,那麼繁星推薦絕對是你進入頂大的「快速通關券」,也確實會比個人申請來得「好上」。但如果你校排不夠理想,那繁星就不是你的主戰場了。

Q5:頂大都只看自然組或社會組的級分嗎?如果我是跨組或對非傳統類科有興趣怎麼辦?

這是一個很棒的問題,也反映了現在大學招生越來越強調「跨領域」和「多元背景」的趨勢!

過去的確有比較明顯的自然組科系只看數A/自然,社會組科系只看數B/社會的慣例。但現在,情況已經越來越靈活了!

原因有幾點:

  1. 學測「五選四」的彈性:

    這個制度讓大學科系在採計學測科目時有更大的彈性。很多科系不再死板地要求考生必須是純自然組或純社會組。例如,有些社會科學類的科系會採計「數學A」作為篩選科目,因為他們認為這些科系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邏輯分析和量化能力;反之,有些自然科學類的科系也可能採計「社會」作為參考,如果該科系涉及跨領域的應用。

  2. 大學強調跨領域人才:

    現在的社會發展非常快速,純粹單一領域的人才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大學也意識到這一點,因此越來越鼓勵學生具備跨領域的知識和能力。招收具有多元背景的學生,有助於豐富校園內的學習氛圍和研究視角。例如,一個對人文社科有興趣,同時數學能力又非常好的自然組學生,可能會在某些強調量化研究的社會科學科系中特別受歡迎。

  3. 新興科系與學程的設立:

    許多新興科系和學程本身就是跨領域的產物,例如大數據分析、數位學習、人工智慧等。這些科系往往會採計數學A、自然、社會等多種組合,不單純侷限於某一個組別的科目。他們更看重學生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單一領域的知識深度。

因此,如果你是跨組學生,或是對非傳統類科有興趣,你完全不用擔心!反而這可能是你的優勢!

  • 策略一: 仔細研究你感興趣的頂大科系,它們在個人申請中採計哪些學測科目。你可能會發現一些科系採計了你擅長的跨組科目。
  • 策略二: 在你的學習歷程檔案中,特別強調你的跨領域學習經驗、你為何對這個非傳統類科感興趣、以及你如何培養這些能力的。讓教授看到你具備這種「整合能力」和「多元視野」。
  • 策略三: 在面試時,勇敢地表達你對跨領域學習的熱情,以及你如何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展現你的獨特性和前瞻性。

總之,現在的頂大招生,越來越看重學生綜合素質和未來發展潛力。不要被傳統的「文組」或「理組」框架限制了你的志願選擇!勇敢地追求你真正感興趣的跨領域科系吧!

學測幾分上頂大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