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自己中風:認識中風徵兆、緊急處理與預防
Table of Contents
如何知道自己中風:認識中風徵兆、緊急處理與預防
中風,又稱腦中風,是一種突發性的腦部疾病,肇因於腦部血液循環受阻或腦血管破裂,導致腦細胞因缺氧或出血而受損。它的發生往往毫無預警,但在某些情況下,身體會發出一些求救信號。掌握如何辨識這些徵兆,並在第一時間採取正確行動,是挽救生命、降低失能風險的關鍵。畢竟,在醫學上,「時間就是大腦」,中風後的黃金治療時間分秒必爭。
認識中風:為何及時辨識如此關鍵?
中風的影響範圍從輕微的言語不清、肢體麻木,到嚴重的半身不遂、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根據腦部受損的位置和程度,患者可能出現肢體癱瘓、語言障礙、視力模糊、吞嚥困難或認知功能受損等後遺症。而這些後遺症的嚴重程度,與從發病到接受治療的「時間」息息相關。越早獲得專業醫療介入,越能有效降低腦部損傷,提升康復機會。
如何辨識中風?牢記「FAST」口訣
辨識中風最廣為人知且有效的方法,就是熟記「FAST」口訣。這個簡單易記的口訣,能幫助您快速判斷身邊的人是否可能中風,並提醒您爭取時間送醫。
F:Face(臉部不對稱)
觀察患者微笑時,單側臉部是否下垂或歪斜,嘴角無法上揚。
A:Arm(單側手臂無力)
請患者雙手平舉,維持約10秒。觀察其中一隻手臂是否會不由自主地垂下,無法維持。
S:Speech(說話不清楚)
請患者說一句簡單的句子,例如:「今天天氣很好。」觀察他說話是否口齒不清、表達困難或答非所問。
T:Time(時間要爭取)
一旦發現上述任何一個症狀,即使症狀輕微或稍縱即逝,都務必立刻撥打119,將患者送往有中風治療能力的醫院。切勿自行駕車,因為救護車能在途中為患者進行初步評估,並預先通知醫院準備。
其他中風徵兆也不可輕忽
除了FAST口訣所涵蓋的主要症狀外,中風還可能伴隨其他突發性的徵兆,同樣需要高度警惕:
- 突發性劇烈頭痛: 毫無預警的、像被雷擊般的劇烈頭痛,尤其是出血性中風的常見症狀。
- 單眼或雙眼視力模糊或喪失: 突然出現單眼或雙眼視力模糊、重影、視野缺損,甚至完全看不見。
- 步態不穩或失去平衡感: 突然感到眩暈、步態不穩、難以行走,或突然跌倒。
- 意識改變或混亂: 突然變得精神混亂、嗜睡、反應遲鈍、難以被叫醒。
- 吞嚥困難或嗆咳: 突然出現吞嚥困難,喝水或吃東西容易嗆到。
這些徵兆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同時出現。無論如何,只要是突發性的、無法解釋的身體異常,都應立即就醫檢查。
疑似中風,我該怎麼辦?緊急處理步驟
當您或身邊的人出現疑似中風的徵兆時,以下是您應該立即採取的緊急處理步驟:
- 立即撥打119: 這是最重要且第一步的行動。清楚告知您的位置、患者的症狀,以及症狀發生的時間。請勿自行駕車送醫,因為救護人員能提供緊急生命支持,並將患者送至最適合的醫院。
- 保持冷靜,陪伴患者: 在等待救護車期間,請保持冷靜,給予患者心理支持。盡量讓患者舒適地躺臥或坐著,避免頭部晃動。
- 勿餵食任何東西: 由於中風可能導致吞嚥困難,餵食水或食物可能導致嗆咳,甚至吸入性肺炎,加重病情。
- 記錄症狀發生時間: 盡可能準確地記下症狀開始的時間,這對醫師判斷治療方案(特別是血栓溶解劑的黃金治療時間)非常重要。
- 移除危險物品: 如果患者意識不清或肢體不自主抽搐,請移除周圍可能造成傷害的物品,並保護患者頭部,避免碰撞。
- 切勿自行給藥: 不要給患者服用任何藥物,尤其是降血壓藥或阿斯匹靈,以免干擾醫師的判斷或造成出血性中風的風險。
中風後續:治療黃金時間與影響
中風的治療黃金時間通常是指發病後的數小時內。對於缺血性中風(最常見的中風類型),醫師可能會在發病後的3小時至4.5小時內,根據患者狀況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tPA),以溶解血栓,恢復腦部血流。部分符合條件的患者,甚至可以在發病後的6小時至24小時內進行動脈取栓手術。這些治療越早進行,腦細胞存活的機會越大,中風的後遺症也會相對較輕。
如果錯過了黃金治療時間,或患者屬於出血性中風,治療重點將轉向穩定生命徵象、控制出血、降低顱內壓,以及後續的復健治療。
了解中風的危險因子,提早預防
雖然中風是突發性的,但許多危險因子是可控制或預防的。了解這些因子,能幫助您在日常生活中採取措施,降低中風風險。
可控制的危險因子:
- 高血壓: 最重要的中風危險因子。定期監測血壓,並遵醫囑控制。
- 糖尿病: 增加血管病變的風險。控制血糖是關鍵。
- 高血脂: 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的主因。透過飲食和藥物控制。
- 心臟病: 如心律不整(心房顫動)可能導致血栓形成,增加缺血性中風風險。
- 吸菸: 嚴重損害血管內皮,導致動脈硬化。戒菸是降低風險的關鍵。
- 肥胖與缺乏運動: 增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風險。
- 過度飲酒: 增加高血壓和出血性中風的風險。
- 不健康飲食: 高鹽、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
不可控制的危險因子:
- 年齡: 隨著年齡增長,中風風險越高。
- 家族史: 如果直系親屬有中風病史,您的風險可能較高。
- 性別: 整體而言,男性中風風險略高於女性,但女性停經後風險會上升。
- 種族: 特定族群(如非裔美國人)中風風險較高。
積極管理可控制的危險因子,並定期健康檢查,是預防中風的根本之道。
中風的種類與常見疑問
中風主要分為兩種:
- 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 佔所有中風的約87%。這是由於腦部血管因血栓或動脈硬化而阻塞,導致腦部缺血。
- 出血性中風(Hemorrhagic Stroke): 佔所有中風的約13%。這是由於腦部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腦組織或腦室,對腦細胞造成壓迫和損害。
暫時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TIA又稱「小中風」或「中風前兆」,其症狀與中風相似,但持續時間通常較短(通常幾分鐘到數小時內自行緩解,不超過24小時),且沒有造成永久性腦損傷。然而,TIA是未來發生中風的嚴重警訊,約有三分之一的TIA患者會在一年內發生真正的中風。因此,即使症狀自行消失,也務必立即就醫檢查,找出原因並積極治療,以預防更嚴重的中風發生。
結論:時刻警惕,為生命爭取時間
了解如何知道自己中風,並非為了讓您草木皆兵,而是為了讓您具備保護自己和家人的知識與能力。記住「FAST」口訣,掌握緊急處理步驟,並積極管理中風危險因子,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健康課題。面對中風,時間就是生命,及早辨識、及早送醫,才能為生命爭取最大機會,將中風的傷害降到最低。
常見問題 (FAQ)
如何確定我只是頭暈而不是中風?
中風引起的頭暈通常會伴隨著其他神經學症狀,如臉部歪斜、肢體無力、說話不清、視力模糊或平衡感失調。單純的頭暈(眩暈)可能與內耳問題、貧血或其他非神經學因素有關,通常不會伴隨上述中風特有的神經學症狀。然而,若頭暈是突發且劇烈,伴隨上述任一中風症狀,仍應立刻就醫確認。
為何中風後需要盡快送醫?
中風後需要盡快送醫是因為治療存在「黃金時間窗」。對於缺血性中風,發病後數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或進行動脈取栓術,能有效溶解血栓、恢復腦部血流,大幅減少腦細胞損傷,降低失能程度。若錯過這個時間,腦細胞可能因缺血過久而永久壞死,導致更嚴重的後遺症,甚至危及生命。
中風前兆會持續多久?
中風前兆,也就是「暫時性腦缺血發作 (TIA)」,其症狀通常持續時間短暫,可能只有幾分鐘到數小時,且通常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不會留下永久性損傷。但請注意,TIA是未來發生真正中風的強烈警訊,因此即便症狀自行消失,也務必立即就醫檢查,找出潛在病因並積極治療。
如何預防中風再次發生?
預防中風再次發生,關鍵在於嚴格控制所有中風危險因子。這包括:嚴格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在正常範圍;戒菸、限酒;維持健康飲食(低鹽、低油、低糖);規律運動;保持適當體重;若有心臟疾病(如心房顫動),需遵醫囑服用抗凝血劑。定期回診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與調整生活型態,是預防再次中風的最佳策略。
中風與暫時性腦缺血發作(TIA)有何不同?
中風和暫時性腦缺血發作(TIA)的症狀幾乎相同,因為兩者都是由於腦部血流暫時性受阻引起。主要的區別在於:中風導致腦細胞永久性損傷,並留下持續性或永久性的神經功能缺損;而TIA的血流阻礙是暫時性的,通常不會導致腦細胞永久損傷,症狀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不留下任何後遺症。然而,TIA是一個嚴重的警示,代表您未來發生中風的風險極高,必須立即就醫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