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人不用報稅?台灣免稅門檻、所得申報攻略與常見迷思全解析
欸,你是不是也常常聽到有人說「我不用報稅欸」,然後心裡就犯嘀咕,想說這是哪種人不用報稅啊?是不是只有那些超級有錢人或是收入很低的人才不用煩惱所得稅申報這回事?別急別急,這篇文章就是要來好好聊聊,在台灣,究竟哪種人不用報稅,以及免稅門檻到底是多少,還有很多你可能不知道的所得稅申報小撇步喔!
快速且精準的回答你:在台灣,並不是每個人每年都必須進行綜合所得稅申報。通常來說,如果你一整年的綜合所得總額,在扣除掉你個人及你所扶養親屬的免稅額,以及選擇了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後,還有各項特別扣除額(像是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等等)之後,如果你的「所得淨額」是零,或者你的「應納稅額」計算出來是零,那麼你就符合免申報的資格。白話一點說,就是你的收入還沒達到政府設定的最低課稅門檻啦!但要注意喔,免申報不代表你完全沒有繳稅,如果你的薪資所得有被公司預扣稅款,你還是可以選擇申報以申請退稅的!
Table of Contents
核心觀念解析:免稅與免申報,傻傻分不清?
說到報稅,很多人常常把「免稅」和「免申報」搞混,這兩者之間其實有著微妙但重要的區別喔!就像我以前剛出社會的時候,也曾經以為只要收入低於一個數字就不用管它,結果差點錯過退稅的機會呢!
什麼是「免稅額」?
「免稅額」是政府考量到每個人基本生活所需,給予的一個不需繳稅的額度。不管你賺多少錢,這部分的所得都是不用課稅的。它就像是每個人都享有的一個基礎保障。例如,112年度(也就是2025年申報)的每人免稅額是新臺幣9.2萬元。如果你扶養年滿70歲的長輩,免稅額還會更高,是13.8萬元呢!
什麼是「扣除額」?
「扣除額」則是你在計算所得淨額時,可以從你的總所得中扣除的金額。扣除額又分為兩種:
- 標準扣除額: 這是一個固定的金額,不用提供任何證明文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沒有特別多的列舉支出,選標準扣除額是最簡便的。112年度的標準扣除額,單身者是12.4萬元,夫妻合併申報則是24.8萬元。
- 列舉扣除額: 如果你的特定支出比較多,例如:房租、醫藥費、保險費、捐贈、房貸利息等,而且這些支出加總起來會超過標準扣除額,那麼你就可以選擇列舉扣除額,但這就需要準備相對應的單據和證明喔!
除了以上兩種,還有各種「特別扣除額」,像是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等等,這些都是政府鼓勵特定行為或考量特定族群負擔而設計的。
「免稅」與「免申報」的差異
搞懂了免稅額和扣除額,那麼「免稅」和「免申報」的差別就很清楚啦:
- 免稅: 指的是你的「應納稅額」計算出來是零。這表示即使你申報了,也不需要繳稅。但如果公司有預扣稅款,還是可以透過申報把錢拿回來喔!
- 免申報: 指的是你的「綜合所得總額」在扣除掉所有免稅額和扣除額之後,就已經是零或負數,或者未達最低應申報門檻。在這種情況下,法律上你「可以」選擇不申報。但就像上面說的,如果你的所得有被預先扣繳,或是可以申請退稅,那麼主動申報反而能讓你拿回一筆錢呢!
所以說,並不是「不用繳稅」就等於「不用報稅」,這點真的超級重要!千萬不要因為聽說自己收入不高就完全不理會報稅這件事,你可能會白白把本來可以拿回來的錢讓給了國庫喔!
你真的不用報稅嗎?台灣所得稅免申報門檻大公開!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免稅和免申報的區別了,那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判斷自己是不是那個「不用報稅」的人呢?關鍵就在於你的「綜合所得總額」有沒有超過政府設定的「免申報門檻」。這個門檻會根據你的家庭結構有所不同喔!
每年財政部都會公告最新的免稅額、標準扣除額等數字。以下我們就來看看112年度(也就是2025年5月申報)的免申報門檻,這些數字是「綜合所得總額」的粗估門檻,不包含分離課稅所得,旨在讓大家有個初步的概念:
2025年(112年度所得)綜合所得稅免申報門檻參考
(單位:新臺幣元)
| 身份別 | 免稅額 | 標準扣除額 |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 | 合計免申報門檻(約略) | 備註 |
|---|---|---|---|---|---|
| 單身 | 92,000 | 124,000 | 207,000 | 423,000 | 此為有薪資所得者門檻 |
| 單身,年滿70歲 | 138,000 | 124,000 | 207,000 | 469,000 | 此為有薪資所得者門檻 |
| 雙薪家庭(夫妻皆有薪資) | 92,000 x 2 = 184,000 | 248,000 | 207,000 x 2 = 414,000 | 846,000 | 夫妻合併申報 |
| 單薪家庭(夫妻僅一人有薪資) | 92,000 x 2 = 184,000 | 248,000 | 207,000 | 639,000 | 夫妻合併申報 |
| 雙薪家庭 + 1位5歲以下幼兒 | 184,000 | 248,000 | 414,000 | 846,000 + 128,000 = 974,000 |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12.8萬 |
| 單身 + 1位扶養親屬 (未滿70歲) | 92,000 x 2 = 184,000 | 124,000 | 207,000 | 515,000 | |
| 單身 + 1位扶養親屬 (年滿70歲) | 92,000 + 138,000 = 230,000 | 124,000 | 207,000 | 561,000 |
注意:
- 以上表格所列的「合計免申報門檻」是一個粗略的參考值,是假設你有薪資所得,並且選擇標準扣除額的情況。實際上的免稅額度會因為你有沒有其他的特別扣除額(例如房貸利息、醫藥費、身心障礙、學費等)而更高喔!
- 「綜合所得總額」是指你一整年所有應稅所得的總和,包含薪資、利息、租賃、執行業務所得等等。
- 如果你是選擇「列舉扣除額」,而且你的列舉金額高於標準扣除額,那麼你實際的免申報門檻也會更高。
案例分析:看看你是不是其中一種?
來,我們用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這樣你就會更清楚了!
小資族阿華的故事:
阿華是一位單身OL,她去年(112年度)的年薪總共是新臺幣40萬元。她沒有任何投資收入,也沒有房租或捐贈等可以列舉的支出。那麼,阿華今年申報的時候需要繳稅嗎?
我們來幫阿華算算看:
- 綜合所得總額: 400,000元
- 減除免稅額: 92,000元 (阿華個人)
- 減除標準扣除額: 124,000元 (阿華單身)
- 減除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 207,000元 (阿華有薪資所得)
計算結果:400,000 – 92,000 – 124,000 – 207,000 = -23,000元
因為算出來是負數,表示阿華的所得淨額是零。因此,阿華就屬於那個不用繳稅而且可以選擇不用申報的人。但如果阿華每個月的薪資有被公司預扣所得稅(例如扣繳憑單上的「扣繳稅額」有數字),她就應該主動申報,這樣國稅局就會把多扣的錢退還給她,她才能拿回屬於自己的錢喔!
除了低所得,還有哪些情況可能不用報稅?
嘿,你知道嗎?除了因為收入沒有達到免稅門檻而不用報稅之外,其實還有一些特殊的所得類型,它們在稅法上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有些甚至直接是免稅的喔!這些情況,也可能讓你成為那個「不用報稅」的人。
分離課稅所得
有些所得,政府並不是把它全部納入你的綜合所得一起計算,而是採取「分離課稅」的方式,也就是說,這部分所得在你拿到手的時候,可能就已經被源頭扣繳了稅款,而且不再併入綜合所得總額去計算了。常見的分離課稅所得有:
- 銀行的利息所得: 如果你的利息所得沒有超過27萬元,原則上是採「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的方式處理,超過的部分才可能課稅。但有些金融商品,像是短期票券的利息、附買回債券的利息等等,是採取10%分離課稅的,拿到錢的時候就已經扣過了。
- 稿費、版稅、樂譜、作曲、編劇、漫畫及講演鐘點費所得: 如果這類所得每年度「合計」不超過新臺幣18萬元,是免稅的。超過18萬元的部分,可以扣除50%的費用後再申報,或是併入綜合所得。但如果選擇分離課稅,就不再併入綜合所得了。
- 公益彩券中獎獎金: 每注獎額超過新臺幣5,000元的獎金,都採20%分離課稅,中獎人領獎時就被扣繳了,而且這筆獎金不會再計入綜合所得喔!
- 告發或檢舉獎金: 也是採20%分離課稅,不會併入綜合所得。
所以說,如果你主要的收入來源都是這類已經被分離課稅的所得,而且你的其他綜合所得又低於免申報門檻,那麼恭喜你,你可能也屬於不用申報所得稅的族群喔!
特定免稅所得
有些所得,在所得稅法上是明確規定「免稅」的,這部分收入完全不會計入你的所得總額,自然也不需要因此去報稅。常見的免稅所得包括:
- 保險給付: 像是人壽保險、傷害保險、健康保險等保險給付,只要是保險事故發生後,被保險人或受益人所領取的保險金,都是免稅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保險業務員會強調「保險理賠金免稅」的緣故。
- 特定政府補助款: 例如政府發放的育兒津貼、弱勢補助、災害救助金、身心障礙生活補助等,通常這些都是為了社會福利目的而發放的,依法是免稅的。
- 退休金、資遣費、退職金、離職金、終身俸等: 這部分有所得稅法第14條第1項第9類退職所得的規定,有一定的免稅額度,超過額度的部分才需要課稅,但通常低於免稅額的部分,就直接免稅了。
- 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的所得: 如果你從這類團體獲得的所得,且符合稅法規定,也可能是免稅的。
簡單來說,如果你一整年的收入,大部分都是屬於這類型的免稅所得,而其他綜合所得又遠低於免申報門檻,那麼你很可能就不需要煩惱所得稅申報的事情了。不過,我個人建議,即使是免稅所得,相關的證明文件還是要好好保管喔,以備不時之需。
你是不是白白錯失了退稅機會?免申報不代表沒繳稅!
這絕對是我在稅務諮詢中最常看到,也最想替大家「敲邊鼓」提醒的一個點!很多人以為自己收入不高,看著前面那個免申報門檻,覺得「喔,我沒超過,那就不用報囉!」結果呢?白白錯失了一大筆可以拿回來的錢!真是替他們感到可惜啊!
為什麼會這樣呢?
答案就在於「扣繳」兩個字。很多上班族,你的薪水在發放之前,公司的人資或會計部門會先按照規定,從你的薪資裡面預先「扣繳」一部分的所得稅,然後再把剩下的錢給你。這些被預扣的稅款,就像是公司先幫你繳給政府的「頭期款」。
所以,即使你的年收入經過計算,最終的「應納稅額」是零,或者你根本就符合「免申報」的資格,但如果你的公司每個月都有從你的薪水裡預扣稅款,這些錢其實是政府多收的!如果你不主動申報,國稅局是不會主動把錢退給你的!
實際案例說明:
小陳是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去年打工賺了新臺幣35萬元。他的雇主每月都有從他薪資中預扣一些稅款,一年下來總共扣了5,000元。小陳看了一下上面的免申報門檻,覺得自己是單身,年收入42.3萬以下不用報稅,所以就沒有理會報稅這件事。
結果呢?小陳的所得淨額是零(因為35萬遠低於單身42.3萬的免申報門檻),表示他一毛錢都不用繳稅。但是,他那5,000元的預扣稅款,如果他沒有申報,這筆錢就會留在國庫了!如果他去申報了,國稅局查核後發現他確實不用繳稅,就會把這5,000元退還給他!你說是不是很可惜?
這個例子是不是很貼近我們的生活?所以,我個人強烈建議,不管你的收入高不高,都應該每年去查詢自己的所得資料,尤其是看看扣繳憑單上「扣繳稅額」有沒有數字。如果有的話,即使最終不用繳稅,也請你務必去申報!這不是在幫政府找麻煩,這是你應得的權利啊!別讓自己的錢睡在國庫裡了!
確認自己是否符合免申報資格的步驟與注意事項:
好了,聽了這麼多,你可能心裡還是有點忐忑,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那個幸運的「不用報稅」人?別擔心,我來教你一個簡單的確認步驟,讓你心裡有個底!
第一步:取得所有所得及扣除額資料
這是最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沒有資料,你根本沒辦法判斷。現在政府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查詢方式:
- 線上查詢: 最推薦的方式!你可以透過「財政部電子申報繳稅服務網」,使用自然人憑證、健保卡+註冊碼、電子憑證、行動身分識別(TW FidO)等方式登入,就能直接下載你的「所得及扣除額資料」。所有你被公司、銀行或其他機構申報的所得和扣除額,都會自動匯入,一目瞭然!
- 臨櫃查詢: 如果你沒有上述這些憑證,也可以帶著你的身分證到國稅局臨櫃申請查詢。
- 書面資料: 當然,如果你有收到公司寄發的扣繳憑單、股利憑單、銀行利息清單、保險費繳費證明、醫療收據等書面資料,也可以自行整理。
我個人經驗是,線上查詢真的超級方便!每年報稅季節一到,我都會習慣性地登入查詢一下自己的資料,看看有沒有哪裡怪怪的,或是有沒有漏掉的所得。早點查,心裡也比較踏實嘛!
第二步:初步估算你的綜合所得總額
將你所有「應稅」的所得加總起來。要注意,上面提過的「分離課稅所得」和「免稅所得」就不要算進來囉!你的公司薪資、兼職收入、租金收入、執行業務所得等等,全部加起來就是你的綜合所得總額。
第三步:套用免稅額、標準扣除額與特別扣除額
根據你的家庭狀況,套用最新的免稅額、標準扣除額以及你符合的特別扣除額(例如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等)。
- 計算公式:
所得淨額 = 綜合所得總額 – 免稅額 – 扣除額 (標準或列舉) – 特別扣除額
如果你的所得淨額計算出來是零或負數,那麼恭喜你,你就是符合免申報資格的人!
第四步:檢查是否有預扣稅款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打開你的「扣繳憑單」,看看上面「扣繳稅額」這個欄位有沒有數字。如果有數字,那就表示你的公司或其他機構有預先從你的收入中扣繳了稅款。即使你的所得淨額是零,為了拿回這筆錢,你還是應該主動申報!
第五步:決定是否申報
- 如果所得淨額是零或負數,且沒有任何預扣稅款: 你可以選擇不申報。
- 如果所得淨額是零或負數,但有預扣稅款: 強烈建議申報!這是你的退稅權利!
- 如果所得淨額是正數: 那就表示你有應納稅額了,當然就需要申報並繳納稅款囉!
注意事項:
- 時間壓力: 每年5月1日至5月31日是綜合所得稅的申報期間。錯過了,可能會面臨罰款喔!
- 資料留存: 即使你不用申報,相關的薪資單、所得證明等資料還是建議保留一段時間,以備不時之需。
- 特殊情況: 每個人的家庭狀況、收入來源都可能很複雜,如果你有任何疑問,最好的方式還是直接打電話到國稅局詢問,或是尋求專業會計師的協助。
別看報稅好像很複雜,其實只要掌握了這些基本概念和查詢方法,你也能搞定自己的稅務!
我的稅務小撇步:報稅不是洪水猛獸,是理財的一環!
講了這麼多關於哪種人不用報稅、免稅門檻和所得稅申報的眉眉角角,是不是覺得報稅好像沒那麼可怕了?我自己以前也是個對報稅一竅不通的「稅務小白」,每次收到稅單都覺得頭皮發麻,深怕哪裡搞錯了會被罰錢。但後來,我發現如果能把報稅這件事當作是每年例行性的「財務體檢」,它反而能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的收入支出,甚至還能省錢呢!
透明化你的財務狀況
想想看,每年一次的所得稅申報,其實是個讓你徹底檢視自己一年來收入來源、支出狀況的最佳時機。你會知道自己賺了多少錢、錢是從哪裡來的、有沒有額外的兼職收入等等。這對於做個人的財務規劃,是非常有幫助的。
善用扣除額,合法節稅
報稅,不只是「繳稅」,更是「節稅」的機會!很多人只知道標準扣除額,卻不知道還有這麼多特別扣除額可以運用。像是如果你有房貸利息、大筆醫藥費、保險費、教育學費,甚至是捐贈給公益團體,這些都是可以合法扣抵的!我曾有個朋友,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大筆的醫療支出可以列舉扣除,白白多繳了好幾千塊的稅。所以說,多了解稅法,真的是幫自己省錢啊!
別讓退稅機會溜走了!
這點我真的要再三強調!就像前面提過的小陳案例,很多符合免申報資格的朋友,可能因為「反正不用繳稅」就直接忽略了申報,卻不知道自己有預扣稅款可以退!退稅的錢,可以是好幾千塊,甚至上萬元,這可不是小數目啊!把它拿回來,吃頓大餐,或是多存一點,不好嗎?
從報稅學理財
說真的,懂得報稅,你會對很多財務名詞和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什麼是綜合所得、什麼是薪資所得、什麼是股利所得,甚至你可能會開始研究投資報稅的差異,像是分離課稅和合併計稅的選擇。這些知識,都是你理財路上寶貴的經驗值!
所以啊,我的稅務小撇步就是:不要害怕報稅!把它當成一個每年學習和檢視財務的機會。多花一點時間去了解它,你可能會發現它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甚至還能為你帶來實質的幫助呢!畢竟,錢是自己辛苦賺來的,當然要好好地守護它,不讓它白白溜走囉!
常見問題與解答
在聊完了哪種人不用報稅的種種細節後,我相信大家心裡可能還是有些小疑問,沒關係,我把一些最常見的問題整理出來,用最白話的方式,盡力為大家詳細解答。
Q1: 我去年收入很少,銀行利息也不多,真的不用報稅嗎?
A: 嘿,你這個問題很棒!其實這就是大部分人關心的重點。首先,要看你的「收入很少」到底是多少。如果你的年收入(綜合所得總額)在扣除你個人及扶養親屬的免稅額,以及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還有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等之後,計算出來的「所得淨額」是零或負數,那基本上你就不需要繳稅。
至於銀行利息,如果你每年的儲蓄投資所得(包含銀行利息、基金收益等)在27萬元以下,通常會先適用「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這個額度是免稅的。只有超過27萬元的部分,才會併入你的綜合所得課稅。所以,如果你的利息所得不高,加上其他綜合所得又在前面提到的門檻之下,那很可能你確實是不用繳稅也不用申報的那一種人喔!但還是要強調一次,如果你有被公司預扣稅款,務必還是要申報才能把錢拿回來!
Q2: 如果我報了稅,結果發現不用繳稅,這樣有什麼好處嗎?
A: 當然有啊!而且好處還不少呢!這就好像你去餐廳點餐,結果發現餐點是免費招待一樣,當然開心啊!
最大的好處就是,如果你的薪資或其他收入有被公司或機構預先扣繳稅款(也就是你的扣繳憑單上有「扣繳稅額」的數字),而你最終計算出來是不用繳稅的,那麼你申報後,國稅局就會把你那些被多扣的錢退還給你!這就是所謂的「退稅」啦!很多人每年報稅季最期待的就是收到退稅通知書呢。
另外,即使沒有退稅,申報本身也是一個紀錄。有些人可能會申請貸款、辦理特定業務,這些時候提供完整的所得稅申報紀錄,也能讓你的財務狀況看起來更透明、更有信用。所以說,就算不用繳稅,申報一點壞處都沒有,只有可能會得到好處呢!
Q3: 我有扶養長輩,是不是報稅會比較划算?
A: 恭喜你,你有扶養長輩,這在報稅上確實通常會比較划算!
因為每扶養一位年滿70歲的直系尊親屬(父母、祖父母等),你的「免稅額」就可以增加到13.8萬元(比一般人的9.2萬元多出4.6萬元),這意味著你的免稅額度更高了,需要課稅的所得基礎就更低。如果扶養的是未滿70歲的親屬,免稅額是9.2萬元。
此外,如果被扶養的長輩有符合身心障礙資格,還可以額外多扣20.7萬元的「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這些額度加起來,會大幅拉高你個人的免申報門檻,讓你更有機會不用繳稅,甚至拿到退稅喔!
不過,扶養親屬還是有一些條件的,例如是否同住、是否由你扶養、長輩有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等等。所以,在申報前,務必確認你扶養的親屬符合稅法上的扶養規定喔!
Q4: 學生打工族也要報稅嗎?
A: 學生打工族當然也要看你的所得狀況喔!稅法上並不會因為你是學生就特別排除你的納稅義務。
所以,判斷標準還是一樣:看你一整年的打工所得(薪資所得)有沒有達到前面表格列出的「單身免申報門檻」(目前約42.3萬元)。如果沒有超過,而且你的薪資有被預扣稅款,那就建議去申報申請退稅。如果沒有超過,也沒有預扣稅款,那就可以不用申報。
當然,如果你的打工收入已經很高,超過了這個門檻,那就肯定需要申報繳稅囉!我建議每個學生打工族,即便只是賺零用錢,每年5月也都要去查詢一下自己的所得資料,了解自己的稅務狀況,養成對財務負責的好習慣。
Q5: 我是不是應該每年都去查詢所得資料,就算不用報稅?
A: 我的答案是:百分之兩百應該!
養成每年查詢所得資料的習慣,絕對是一個超級棒的財務管理行為,就算你確定自己不用報稅,這個習慣依然非常值得維持!
原因有幾個:
首先,就像我們一直強調的,你可以確認自己是否有預扣稅款需要退回,避免白白損失權益。
其次,查詢所得資料能讓你核對公司或發薪單位申報的所得是否正確,有沒有漏報或錯報的情況。這能避免未來可能發生的稅務爭議。
再來,這也是一個掌握自己財務全貌的好機會。你會看到自己一年來的收入總額,來自哪些地方,這對於你做個人預算、儲蓄計畫或投資決策,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資訊。
最後,當你未來需要申請貸款、信用證明或其他需要財力證明的場合時,有完整的稅務申報紀錄,或是至少知道自己的所得狀況,都會非常有幫助。所以,把每年5月查詢所得資料這件事,納入你的年度To-Do List吧!
Q6: 夫妻報稅是分開申報還是合併申報比較划算?
A: 哇,這個問題問得太專業了!這可是夫妻報稅的超級大學問!在台灣,夫妻原則上是「強制合併申報」的,也就是說,你們兩人的所得、免稅額和扣除額都必須加起來一起申報。但是,在「計算稅額」的時候,有幾種不同的方式可以選擇,這就是你所說的「分開計稅」的概念,通常有以下幾種計算方式:
- 全部所得合併計稅: 這是最傳統的方式,把夫妻兩人的所有所得加總,再減去所有免稅額和扣除額,用單一的稅率級距去計算應納稅額。
- 薪資所得分開計稅: 這是目前最常見也最常被推薦的方式。夫妻可以選擇其中一方的薪資所得,將這部分所得單獨拉出來,只跟自己的免稅額和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去計算稅額,然後再把其他所得(另一方的薪資、利息、租金等等)合併起來計算。這種方式通常適用於夫妻兩人薪資所得都比較高,或兩方所得差距較大的情況,因為可以讓較高薪資的一方適用較低的稅率級距,達到節稅效果。
- 各類所得分開計稅: 這種方式比較少見,適用於夫妻兩人都非薪資所得者,或者夫妻所得差距很大的情況,計算會比較複雜。
所以,「分開申報」其實是指在「合併申報」的框架下,選擇「分開計稅」的方式。至於哪種方式最划算?這真的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因為它會受到你們夫妻兩人的總所得、薪資所得佔比、有沒有扶養親屬、有沒有房貸、保險、醫療支出等各種扣除額的影響。
最簡單也最保險的做法是,在每年報稅時,透過財政部的「綜合所得稅電子結算申報繳稅系統」(就是大家常用的報稅軟體啦),它會自動幫你們試算所有計稅方式下的應繳稅額,然後選擇對你們最有利(繳稅最少或退稅最多)的那一種。你只需要把兩人的身分證字號、所得資料都輸入進去,系統就會自動搞定啦!我個人在協助親友報稅時,也都是讓系統跑過所有選項,然後選擇最省錢的方案呢!
Q7: 如果我去年收入超過免申報門檻,但沒報稅會怎麼樣?
A: 哎呀,這可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也是大家最不想遇到的狀況之一!
如果你去年收入確實超過了免申報門檻,而且沒有在規定的5月申報期間內完成申報,那麼你就算是一個「未申報」或「漏報」的納稅義務人了。國稅局可不是吃素的,他們有你的薪資、利息、股利等各種所得資料,所以他們通常都能查到你的所得狀況。
這樣會有什麼後果呢?
首先,你會收到國稅局的補稅通知書,要求你補繳稅款。
其次,除了補繳本來的稅款之外,你還會被課徵「滯納金」。這滯納金是按照你逾期天數計算的,通常是每超過三天,會加徵應納稅額1%的滯納金,最高會加徵到15%!
再來,你可能會被處以「罰鍰」。這罰鍰通常是應納稅額的1倍,甚至更高。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如果情節嚴重,罰鍰的金額會非常可觀。
所以,我的建議是:即使你忘記了、或是錯過了申報期限,一旦發現自己應該要申報卻沒申報,請盡快主動向國稅局辦理補申報並補繳稅款。通常如果你在國稅局發現之前,就自己主動去補報,罰則會比較輕,有機會只須補繳稅款和利息,甚至免罰。但如果被國稅局主動查獲,那罰款就跑不掉了。所以,寧願早點面對,也別等到國稅局找上門,那時候的壓力跟罰則可就更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