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下阿蒙是誰?從「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看學習與成長的真諦與現代啟示
Table of Contents
吳下阿蒙是誰?從「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看學習與成長的真諦與現代啟示
你或許也曾聽過「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這句耳熟能詳的成語,但有沒有想過,這句話背後那位原本被輕視,後來卻讓人驚訝不已的「吳下阿蒙」,究竟是誰呢?其實啊,「吳下阿蒙」指的正是三國時期東吳大將呂蒙。他最初在眾人眼中,不過是個只懂打仗、缺乏文采的武夫。然而,呂蒙並沒有甘於這種刻板印象,他透過勤奮好學,最終學識大進,連當時的儒雅名士魯肅都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才有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這個典故深刻傳達了人只要肯努力,就能擺脫舊有形象,實現巨大進步的道理,至今仍給予我們無窮的啟發呢。
想想看,我們身邊是不是也偶爾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某個朋友、同事,你本來覺得他就是那樣,可一段時間不見,再遇到時卻發現他完全變了樣,變得更有見識、更專業了。這種「刮目相待」的體驗,正是「吳下阿蒙」故事的現代縮影。這篇文章就是要帶大家深入探討「吳下阿蒙」的歷史脈絡、其所蘊含的學習與成長哲學,以及這對我們現代人又有哪些深遠的啟示,希望能讓你讀完後,也能像呂蒙一樣,找到自己成長的動力喔!
呂蒙:從「吳下阿蒙」到「智勇雙全」的轉變之路
要了解「吳下阿蒙」這個稱呼的由來,我們得先從呂蒙這個人說起。他可不是一開始就那麼有學問的。在東吳,呂蒙以其英勇善戰聞名,屢立戰功,但說到讀書,那真的是他的「短板」了。大家提到他,多半只會想到他衝鋒陷陣的猛勁兒,而不會想到他能吟詩作對、運籌帷幄。這便是最初的「吳下阿蒙」——那個雖然勇猛,卻被認為缺乏深厚文化素養的將領。
年少從軍的猛將:初露鋒芒的呂蒙
呂蒙,字子明,是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他年少時便跟隨姊夫鄧當投奔孫策,後來又在孫權麾下效力。呂蒙天生神勇,作戰時總是身先士卒,不畏生死。據《三國志》記載,他曾多次在戰鬥中表現出超乎常人的膽量和毅力,例如在攻打黃祖的戰役中,他便親手斬殺敵將,立下大功。這些經歷讓他迅速嶄露頭角,成為東吳軍中的一顆耀眼新星。
然而,早期呂蒙的這種勇猛,也確實限制了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就像一把鋒利的劍,雖然能砍殺敵人,但卻缺少了策略和智慧的「劍柄」,無法獨當一面,進行更精密的指揮與謀劃。當時,或許連他自己都沒意識到,一場改變他一生的對話,即將來臨。
孫權的諄諄勸導:點亮學習的火苗
真正讓呂蒙的人生軌跡產生重大轉折的,是東吳大帝孫權。孫權何許人也?他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更是一位知人善任、富有遠見的領導者。他看見了呂蒙身上潛藏的巨大潛力,也清楚地意識到,如果呂蒙只停留在「猛將」的層面,那對他個人以及東吳的長遠發展來說,都是一大損失。
於是,孫權在一次對話中,語重心長地勸導呂蒙要多讀書。根據《資治通鑑》和《三國志》的記載,孫權對呂蒙和另一位將領蔣欽說:「你們現在都身居要職,執掌軍權,責任重大。但現在你們整天忙於軍務,不肯多讀書,以後怎麼能勝任呢?過去漢武帝時的將軍公孫弘,年紀大了還在學習;你們現在年輕力壯,更應該多讀書!」
孫權曰:「孤常恐汝等不學,失於大體。呂子明、蔣公奕,卿今總軍事,但當讀書耳!孫子曰:『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摘自《資治通鑑》部分相關記述
呂蒙一開始還有些推辭,覺得軍務繁忙,哪有時間讀書呢?他可能心想:「陛下,我一個帶兵打仗的粗人,讀那些之乎者也的書幹嘛?能把仗打好不就行了?」但孫權卻耐心解釋:「我並不是要你成為精通經史的儒生,而是希望你們能涉獵史書、兵法,了解古人的治國理政之道,這樣才能增長見識,更好地謀劃全局。」孫權甚至給呂蒙舉例說:「難道你們要我像孔子一樣,親自去教授你們嗎?」這番話,可謂是擊中了呂蒙的心坎兒,讓他豁然開朗。
勤學苦讀:從軍帳到書案的轉變
孫權的這番話,猶如醍醐灌頂,徹底點燃了呂蒙學習的熱情。他從此發奮圖強,不再推辭,而是將所有的閒暇時間都用在了讀書上。據史料記載,呂蒙讀書的程度可謂是「手不釋卷」。他常常利用軍務的間隙,捧起書本專心研讀。他不僅讀兵法,也廣泛涉獵歷史、哲學等方面的書籍。這可不是一般的「翻翻書」而已,而是真真正正地去鑽研、去思考。
我個人認為,呂蒙之所以能夠成功轉變,除了孫權的激勵,還有他自身具備的幾個特質:
- 高度的自律性: 作為一個常年征戰的將領,他能把讀書當成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並且持之以恆,這本身就是一種極高的自律。
- 實用主義的學習態度: 他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為了更好地履行職責而讀書。這使得他的學習目標明確,更能集中精力。
- 不斷反思與應用: 呂蒙讀書絕不是死記硬背,他會將書中的知識與實際的軍事部署、戰略判斷結合起來,讓知識真正為我所用。
在那個資訊不發達的年代,要獲取知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呂蒙能夠克服環境的限制,堅持不懈地學習,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他的書桌,可能就是行軍帳篷裡的一方小几;他的燈火,或許就是油燈微弱的光芒。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完成了從一個「吳下阿蒙」到一個學識淵博、思慮深遠的將領的蛻變。
魯肅的驚嘆:「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呂蒙的學習成果,首先被當時的東吳重臣、也是呂蒙的繼任者——魯肅所「驗證」。魯肅這個人,本身就是個很有學問、眼界開闊的儒將,他早期與周瑜一起,在赤壁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呂蒙還沒讀書的時候,魯肅對他雖然肯定他的勇猛,但對於他的學識,恐怕是沒抱什麼期望的。這也很正常嘛,一個在大家印象中是「粗人」的將領,突然說自己讀書了,誰會一下子就相信呢?
於是,就有了歷史上那個著名的場面:魯肅奉命接替周瑜,路過呂蒙駐地時,呂蒙盛情款待魯肅,並與他討論軍情。魯肅本來心想,呂蒙嘛,也就是聽聽他對軍事部署的簡單看法,順便聊聊家常。然而,當兩人深入交談後,魯肅卻大為震驚!
呂蒙不僅能清晰地分析當前的戰局,對於劉備集團在荊州的布局、曹操方面的潛在威脅,以及東吳應對策略,都提出了非常精闢獨到的見解。他的分析邏輯嚴謹,考慮周全,甚至連魯肅自己都沒想到的細節,呂蒙都預料到了。這讓魯肅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魯肅從座位上站起來,拍著呂蒙的背說:「吾謂卿但有武略耳,至於今日,乃非復吳下阿蒙!」(我以為你只有武略,沒想到到了今天,你已經不再是從前的那個吳下阿蒙了!)這句話中的「吳下阿蒙」,就是這個成語的最初來源。魯肅接著又說:「卿今者才略,非復昔日,可與俱論天下事矣。」(你現在的才略,已經不是從前了,可以和你一同討論天下的事情了!)
說完,魯肅甚至主動與呂蒙結為好友,並請求呂蒙的母親,讓呂蒙和他的母親坐在一起,共同設宴歡飲,以此來表達他對呂蒙的敬佩之情。這份真誠的讚嘆和欣賞,可見呂蒙的改變是多麼地令人驚訝和信服!
這個故事深刻地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長,是完全有可能超越他人的預期,甚至是超越自己過去的限制的。魯肅的「刮目相待」,不僅是對呂蒙個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對所有勤奮學習、不斷進取者的莫大鼓勵。
「吳下阿蒙」現象的現代解讀:終身學習與成長型思維
「吳下阿蒙」的故事,即便穿越了千年,依然能給我們帶來許多深刻的現代啟示。它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典故,更是一種對人生成長潛力的肯定,以及對終身學習的生動詮釋。
終身學習的重要性:適應時代變遷的利器
在今天這個資訊爆炸、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凸顯。回想看看,我們的上一代,可能學會一門技術就能用一輩子。但現在呢?軟體會更新、技術會迭代、產業會轉型,如果你還停留在過去的知識體系裡,很快就會被淘汰。這就好比呂蒙如果沒有聽孫權的話去讀書,他可能永遠只是個衝鋒陷陣的猛將,而無法成為獨當一面、運籌帷幄的大都督。
我常常跟年輕朋友分享一個觀點:「學習不是學生時代的專利,而是你一輩子競爭力的來源。」這就如同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所說的:「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學習的過程,就是我們適應和塑造這個世界的過程。特別是在當前全球化與數位化的浪潮下,新的知識和技能層出不窮,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成為「新時代阿蒙」的風險,除非我們願意持續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
打破刻板印象:潛力無限的每一個人
「吳下阿蒙」這個稱謂,本身就帶有刻板印象的色彩。魯肅最初對呂蒙的看法,就是基於他過去的行為和表現。然而,呂蒙用實際行動證明,一個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不應該被一時的表現所框定。這對我們在職場和生活中,看待他人,乃至於看待自己,都有很重要的啟發。
- 對他人的啟發: 我們應該學會放下預設的標籤,給予他人成長的機會。一個新進的同事,或許剛開始表現平平,但只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和鼓勵,加上他自身的努力,很可能就能像呂蒙一樣,在未來某個時刻讓你「刮目相待」。
- 對自己的啟發: 不要輕易給自己設限。「我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我學不來新技術」、「我年紀大了學不動了」這些想法,都是自我設限的「枷鎖」。呂蒙用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突破自我。我認識一位資深會計師,他退休後開始學習程式設計,現在已經能獨立開發一些小應用程式了,這不就是現代版的「吳下阿蒙」嗎?他證明了,學習從來與年齡無關,只關乎心態。
成長型思維 (Growth Mindset):從「固定」到「無限」
呂蒙的轉變,完美詮釋了心理學家卡羅爾·德威克(Carol Dweck)所提出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理論。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和智力是可以透過努力和學習不斷發展和提升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相反地,「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則認為人的能力是天生註定,難以改變的。
呂蒙一開始或許帶有一點固定型思維,覺得自己是武將,讀書不是自己的專長。但孫權的勸導和他的實際行動,讓他轉變為一個典型的成長型思維者。他相信自己可以透過努力學會新東西,並且不斷地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這就像很多成功人士,他們不是天賦異稟,而是相信努力的價值,並樂於接受挑戰和從失敗中學習。
德威克的研究表明,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在面對困難時更有韌性,更願意嘗試新的方法,也更容易從挫折中恢復過來。這與呂蒙在學習過程中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取得成功的經歷不謀而合。
提升個人學習能力的實踐策略:成為你自己的「刮目相待」
既然「吳下阿蒙」的故事這麼激勵人心,那我們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終身學習,讓自己也成為那個令人「刮目相待」的人呢?以下我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實用的策略和步驟:
- 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
- 具體化: 不要只說「我想學點東西」。而是像呂蒙一樣,孫權給他指明了方向:讀史書、兵法,為了更好地治軍。你的目標也應該具體到「我想學會Python程式語言,並能完成一個自動化報表工具」、「我想深入了解數位行銷,並能獨立操作社群媒體廣告」。
- 可衡量: 怎麼知道自己學會了?設定一些里程碑。例如,完成某個線上課程、通過某項認證考試、獨立完成一個小專案。
- 有時間限制: 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學習期限,這能提供動力,也能幫助你更好地規劃學習進度。
- 制定個人學習計畫:
- 分配時間: 就像呂蒙在繁忙軍務中擠時間一樣,每天或每週固定撥出一段時間專心學習。哪怕每天只有30分鐘,持之以恆也能積少成多。
- 選擇資源: 根據你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合的學習資源,例如線上課程(Coursera, Udemy)、專業書籍、部落格、YouTube教學影片、研討會等。
- 規劃進度: 將大目標分解成小步驟,逐步完成。例如,學程式就從基礎語法開始,再進階到實作專案。
- 多元學習方法與主動實踐:
- 主動閱讀與筆記: 不僅僅是看,還要動手做筆記,將重點歸納整理,用自己的話語重新表達。
- 動手實踐: 「學」與「習」是分不開的。學會了理論知識,一定要動手操作、實踐。例如,學習語言就要多說多寫,學習設計就要多畫多做。呂蒙學兵法,肯定也在實戰中印證和運用。
- 反思與回顧: 定期回顧自己的學習成果,思考還有哪些不足,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 教導他人: 這是檢驗學習成果最好的方式之一。如果你能將所學知識清晰地解釋給別人聽,說明你已經掌握得很好了。
- 尋找導師或同儕社群:
- 導師指導: 一位好的導師可以為你提供方向,分享經驗,避免你走彎路。就像孫權之於呂蒙,雖然孫權不是手把手教學,但他點亮了呂蒙的學習之路。
- 同儕學習: 加入相關的學習社群或讀書會,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互相鼓勵,共同進步。討論可以激發新的想法,也能讓你看到不同的視角。
- 保持開放心態,克服學習倦怠:
- 擁抱挑戰: 學習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困難,不要因此而卻步。將其視為成長的機會,而非無法逾越的障礙。
- 適時休息: 學習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適當的休息能讓大腦恢復活力,提高學習效率。
- 獎勵自己: 當你達成一個學習里程碑時,給自己一些小獎勵,這有助於維持學習的動力。
我個人深有體會,從我剛接觸內容行銷和SEO的時候,我其實對很多專業術語和操作都一知半解。那時候我可能也是個「SEO界的阿蒙」吧!但我告訴自己,這是我的工作,我必須學好。於是,我開始大量閱讀相關書籍、參加線上研討會,甚至主動去拆解和分析競爭對手的網站結構和關鍵字佈局。一開始真的像在看天書,有很多專有名詞完全不懂,但我就一個一個去查,去問。慢慢地,我發現自己看懂了,也能應用了,甚至能提出自己的優化方案。那種從迷茫到清晰,從不懂到精通的過程,真的非常美妙,也讓我更加堅信,只要願意投入,任何人都能在自己選擇的領域中,實現一次又一次的「刮目相待」。
常見相關問題與專業解答
Q1: 為什麼孫權會勸呂蒙讀書?這背後有什麼深層考量?
孫權勸呂蒙讀書,絕非一時興起,而是作為一位明主,他對東吳未來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戰略考量。首先,他看出了呂蒙雖然驍勇善戰,但其軍事才能大多停留在戰術層面,缺乏更宏觀的戰略視野和政治智慧。在當時群雄並起的年代,一個國家要長治久安,僅有猛將衝鋒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能夠獨當一面、通曉治國之道、深謀遠慮的統帥。
其次,孫權也意識到,將領們若只知武力,不懂文韜,在外交、內政等非軍事領域將會束手無策,這會限制他們未來的發展,也會讓東吳在與曹魏、蜀漢的博弈中處於劣勢。呂蒙作為當時的重要將領,肩負的責任會越來越重,如果他不能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日後如何能勝任更為複雜的軍政要務?勸學,實際上是孫權在為東吳培養未來的高級人才,提升整個領導層的綜合素質,這體現了孫權高瞻遠矚的領導智慧和對人才培養的重視。這也告訴我們,一個好的領導者,不僅要會用人,更要會育人。
Q2: 除了呂蒙,歷史上還有哪些類似「吳下阿蒙」般轉變的人物?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呂蒙這樣透過努力學習,實現巨大轉變的人物其實並不少見。他們的故事同樣激勵人心:
- 姜子牙: 他年輕時顛沛流離,做過很多不起眼的工作,直到七十多歲才在渭水邊垂釣,遇到周文王,從此輔佐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謀略家。他的經歷說明,大器晚成並不可怕,只要有準備,機會來臨時就能抓住。
- 孔子: 雖然被尊為「至聖先師」,但孔子年少時也曾因家境貧寒而從事過很多低賤的勞動,例如管理倉庫和牧場。但他勤奮好學,周遊列國,最終集大成,創立儒家學說。他並非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的典範。
- 近現代的例子: 像是英國的物理學家法拉第,他出身貧寒,沒有受過正式的高等教育,最初是圖書館的裝訂工。但憑藉著對科學的熱愛和勤奮的學習與實驗,最終成為電磁學和電化學領域的巨匠。還有像美國前總統林肯,他同樣只受過有限的正規教育,但透過自學,最終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這些例子都在不同程度上印證了「吳下阿蒙」的道理:無論起點如何,只要持續學習,勇於超越自我,就能達到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度。這些人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告訴我們,潛力永遠比現狀更重要。
Q3: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這句話在現代職場中還有意義嗎?如何應用?
這句話在現代職場中當然極具意義,而且非常實用!它的核心精神是提醒我們,不要以靜止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更不要輕易給人下定論。在高速變化的職場環境裡,一個人的能力和知識結構是動態發展的。
對於管理者或團隊領導者來說:
- 保持開放心態: 不要因為員工過去的表現就對他貼標籤。新進人員可能需要時間適應,表現不佳的員工也可能透過培訓、指導而迅速成長。
- 鼓勵學習與發展: 像孫權一樣,主動鼓勵團隊成員去學習新技能、新知識,甚至為他們提供學習資源和機會。當你看到某個員工在某方面有所欠缺時,不要直接否定,而是思考如何幫助他提升。
- 重新評估: 定期對團隊成員的能力進行客觀評估,你會驚訝地發現,許多人可能已經超出了你原先的預期。
對於個人職涯發展來說:
- 持續自我投資: 將「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作為自我激勵的信條。永遠不要停止學習,無論是專業技能、軟實力(如溝通、領導力)還是行業知識。你的努力終將被看見。
- 展現成長: 當你有所學習和進步時,適時且謙虛地將成果展現出來,讓你的同事、主管看到你的轉變。這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和潛力。
- 建立個人品牌: 你的持續成長和進步,會逐步為你建立起一個積極向上的個人品牌,讓大家對你充滿期待,並願意給你更多的機會。
我曾經見過一位業務主管,他剛開始時業績平平,口才也不是特別好。但他非常努力,每天下班後都堅持學習銷售技巧、產品知識和心理學。三個月後,他不僅業績突飛猛進,在客戶面前也變得自信而有說服力。他的上司就曾私下對我說:「他真的讓我刮目相看!」這就是這個成語在現代職場的最好印證。
Q4: 如何避免成為「故步自封」的魯肅,而是成為有「刮目相待」能力的學習者?
這裡需要澄清一下,魯肅並非「故步自封」。他最終能對呂蒙「刮目相待」,恰恰說明了他是一個心胸開闊、善於納諫且能客觀評估他人的人。魯肅的價值觀和識人之明,反而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學習的。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學習魯肅的這種「刮目相待」能力,避免固守成見,同時也能成為一個不斷進步的學習者呢?
成為有「刮目相待」能力的人 (學習魯肅的優點):
- 保持好奇心與開放性: 對於新事物、新觀點保持好奇,不要輕易否定。魯肅若無開放的心態,就不會與呂蒙深談,更不會發現他的改變。
- 客觀觀察與評估: 不要只憑藉過去的印象或表象來判斷一個人。花時間去了解、觀察,給予他人展現的機會。
- 虛心求教: 魯肅在發現呂蒙的進步後,立刻改變態度,甚至主動與呂蒙結交,求教策略。這份謙遜是我們在面對他人優勢時,應該具備的態度。
成為不斷進步的學習者 (學習呂蒙的毅力):
- 積極主動學習: 不要等到被要求才去學習,而是像呂蒙一樣,當孫權點撥後,就主動抓住機會。在職場中,這意味著主動探索、自我提升,而不是被動等待培訓。
- 設定挑戰性目標: 不要只滿足於現狀,要給自己設定一些有難度、需要跳出舒適圈才能達成的學習目標。
- 從錯誤中學習: 學習的路上難免犯錯或遇到挫折,將它們視為寶貴的經驗,而非失敗。呂蒙在戰場上也不是沒有失誤,但他從中汲取教訓,不斷精進。
總之,就是要結合魯肅的開闊心胸與呂蒙的勤奮毅力。既要能看到他人的進步,也要不斷推動自己的進步,這樣才能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保持競爭力,也活得更精彩。
Q5: 學習是否只能靠自學?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
學習絕非只能靠自學!雖然呂蒙的例子展現了驚人的自學能力,但在現代社會,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多元,我們可以將自學與其他學習方式結合,效果會更好。
自學的重要性:
- 培養自主性: 自學能訓練你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靈活性: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和進度安排學習,不受限於他人。
多元化學習資源和途徑:
- 線上學習平台: 這是我個人非常推薦的學習方式。像是Coursera、edX、Udemy、Hahow好學校等,它們提供從基礎到進階的各類課程,涵蓋程式設計、商業分析、行銷、設計等各個領域。許多課程由知名大學或業界專家授課,品質非常高。
- 專業書籍與期刊: 這是系統學習某個領域知識的基石。選擇經典著作和最新的專業期刊,能幫助你建立紮實的理論基礎。
- 研討會、工作坊與講座: 參加行業研討會或專業工作坊,不僅能獲取最新的行業資訊和知識,還有機會與業界專家交流,拓展人脈。許多大學或專業協會也會定期舉辦免費或付費的講座。
- 師徒制與導師: 如果你剛進入一個新領域,找到一位有經驗的導師(Mentoring)會非常有幫助。他們能為你提供寶貴的指導和建議,幫助你少走彎路。這有點像現代版的「孫權勸學」,只不過現在是自願尋求指導。
- 社群與同儕: 加入相關的學習社群、論壇或臉書社團。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學習、討論,互相鼓勵。當你遇到問題時,也能從社群中獲得幫助。
- 實作專案: 這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的最佳途徑。無論是獨立完成一個小專案,還是參與團隊項目,都能讓你的技能得到實戰演練和提升。
我個人的經驗是,如果完全靠自學,可能會遇到瓶頸或走錯方向,效率較低。但如果能結合線上課程系統學習基礎,再透過閱讀專業書籍深入,同時參與社群討論、向導師請教,並將所學應用到實際專案中,這樣多管齊下,學習效果會事半功倍!就像蓋房子,自學是自己找材料,而其他資源則是給你提供了工具、藍圖,甚至是專業的建築師團隊,讓你的學習之路更順暢、更有效率。
「吳下阿蒙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人物的名字,它更代表了一種學習的態度、一種成長的潛力。呂蒙的故事,穿越千年,依然像一盞明燈,照亮著我們前行的路。只要我們願意像他一樣,保持開放的心態,勤奮學習,勇於超越自我,那麼,終有一天,我們也能讓身邊的人,甚至讓這個世界,對我們「刮目相待」。願你我也能成為,那個不斷進化、令人驚豔的「吳下阿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