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冰河嗎 – 探索福爾摩沙的冰河遺跡與高山地貌

許多人對於台灣這座亞熱帶島嶼是否擁有冰河,抱持著好奇與疑問。當我們提及「冰河」時,通常會聯想到南北極、格陵蘭或阿爾卑斯山脈上那巨大、緩慢移動的冰體。那麼,台灣這塊土地上,真的有冰河嗎?答案是:現今的台灣,並沒有正在活躍的冰河。然而,這並不代表台灣與冰河毫無關聯。事實上,台灣的高山地區保留了豐富的冰河遺跡,見證了數萬年前冰河時期的壯闊歷史。

何謂冰河?與高山積雪有何不同?

在深入探討台灣的冰河歷史前,我們必須先釐清「冰河」的定義。冰河是一種巨大且持續存在的冰體,由長年積雪經壓縮、再結晶形成,並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緩慢流動。冰河的形成需要極低的溫度、大量的降雪以及足夠的時間,讓雪層逐年堆積,底部受到巨大壓力而形成緻密的冰晶,最終在地形坡度影響下,以每年數公分至數十公尺的速度移動。

相較之下,台灣高山地區每年冬季可見的積雪,甚至某些山坳處終年不化的「萬年雪」或「冰斗雪」,它們與真正的冰河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這些積雪雖厚,但多數為固定的雪堆,缺乏足夠的體積、密度以及最關鍵的「流動性」。它們是季節性降雪的殘留,而非經過萬年累積、壓縮並緩慢移動的冰體。因此,即使玉山或雪山頂峰終年有雪,也並非冰河。

台灣現今為何沒有冰河?

儘管台灣擁有許多海拔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如玉山、雪山、秀姑巒山等,但這些山峰的高度仍不足以在亞熱帶氣候下維持冰河的形成與存在。冰河形成的關鍵因素包括:

  • 緯度與氣溫: 台灣位於北迴歸線附近,屬於亞熱帶氣候區。即使高山海拔高,但夏季氣溫仍足以融化冬季累積的大部分積雪。冰河需要年平均氣溫在冰點以下,且夏季融化量極少的條件。
  • 降雪量: 雖然台灣高山冬季降雪量可觀,但對比於極地或高緯度冰河區,其累積量仍不足以形成大規模、足以流動的冰體。
  • 地形: 雖然台灣高山有適合冰河堆積的圈谷地形,但缺乏持續的低溫和充足的降雪來填滿並推動冰體。
  • 全球暖化: 近百年來的全球氣候變遷,使得全球冰河普遍呈現退縮趨勢,更使得台灣這類邊緣地帶的冰河難以存在。

台灣冰河遺跡的鐵證:來自冰河時期的呼喚

雖然現代台灣沒有冰河,但這片土地上卻留下了大量過去冰河存在的痕跡,這些被稱為「冰河遺跡」的地形地貌,正是冰河時期台灣高山曾經被冰雪覆蓋的最佳證明。

冰河時期:更新世的冰與火之歌

台灣的冰河歷史,可追溯到距今約258萬年前至1.17萬年前的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這是第四紀的一個時期,俗稱「冰河時期」。當時地球氣候經歷了多次大規模的冷卻與暖化循環,北半球大部分地區被巨大的冰蓋覆蓋。雖然台灣位於低緯度地區,但全球性的氣溫下降也使得台灣的高山雪線下降,達到足以形成山岳冰河的條件。

「台灣曾經有過冰河嗎?」這個問題,早在日治時期就引起了學者的關注。日本學者如鹿野忠雄、早坂一郎等,以及後來的台灣學者丁穎,都對台灣高山的特殊地形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提出了台灣曾有冰河的假說。其中,日本地理學家關口武雄在1930年代對雪山的詳細調查,提供了最有力的實證。

關鍵冰河地形證據

冰河在流動過程中,會對底部的基岩進行侵蝕、搬運和堆積,形成獨特的地形。這些地形在台灣的高山地區清晰可見:

  • 圈谷(Cirque):

    冰河最經典的侵蝕地形之一。它是在山頂或山腰呈斗狀、凹陷的谷地,形狀像一個巨大的湯匙,三面被陡峭的山壁環繞,谷口通常向山下開敞。這是山岳冰河源頭冰雪累積、侵蝕與挖蝕作用的結果。台灣高山如玉山主峰下、雪山主峰旁、南湖大山頂部都有發育良好的圈谷。

  • 冰斗(Arête):

    當兩個或多個圈谷背向侵蝕,它們之間的稜線就會變得狹窄而尖銳,形成如刀刃般的山脊,稱為冰斗。例如雪山通往大霸尖山的聖稜線部分山脊,其險峻的形狀就與過去的冰河侵蝕作用有關。

  • U型谷(U-shaped Valley):

    冰河在山谷中流動時,其巨大的體積和緩慢的移動會將山谷底部和兩側侵蝕成寬闊、平坦的谷底和陡峭的谷壁,形成截面呈「U」字形的谷地。台灣一些高山河谷的橫斷面具有這種特徵,暗示了過去冰河的存在。

  • 冰磧石(Glacial Erratic):

    冰河在移動過程中會攜帶大量的岩石碎屑,當冰河消融時,這些被搬運的岩石會沉積下來,形成冰磧物。如果發現一些巨大的岩石,其岩性與周圍基岩不同,且被搬運到高處或遠離原產地,則可能就是冰河搬運的「冰磧石」。

主要冰河遺跡分佈區域

在台灣,最著名的冰河遺跡分佈在高山地區,其中又以雪山、玉山、南湖大山等山脈最為顯著:

  • 雪山:

    被譽為台灣「冰河故鄉」。在雪山主峰的西北側,有兩個保存極為完整的圈谷,稱為「雪山一號圈谷」和「雪山二號圈谷」,是台灣最典型的冰河地形。這裡的冰河遺跡形態完整,且研究深入,是台灣冰河學研究的聖地。

  • 玉山:

    台灣第一高峰玉山,其主峰北側也有明顯的圈谷地形。儘管不如雪山圈谷般完整,但其存在也證實了玉山在冰河時期曾有冰河覆蓋。玉山國家公園內的研究也多次提及這些冰河遺跡。

  • 南湖大山:

    有著「帝王座」之稱的南湖大山,其山頂附近的圈谷地形同樣非常發達,形態壯觀,是台灣東北部重要的冰河遺跡分佈區。

  • 奇萊山:

    奇萊山脈雖然冰河地形不如雪山、玉山顯著,但在一些特定的山坳處,也發現了冰河侵蝕的痕跡。

冰河研究的重要性

對台灣冰河遺跡的研究,不僅僅是滿足地理學上的好奇心,更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1. 氣候變遷證據: 冰河遺跡是地球氣候變遷最直接的證據。研究這些遺跡能幫助我們重建過去的氣候環境,瞭解地球氣候變化的週期與幅度。
  2. 古地理學重建: 透過冰河地形,可以推斷過去的地形面貌,瞭解台灣高山地貌的演化過程。
  3. 生物多樣性: 冰河時期對台灣的生物分布產生了深遠影響。一些耐寒的物種可能隨著冰河南移,並在冰河消退後被「隔離」在高山地區,形成特有種,這對於瞭解台灣的生物多樣性演化至關重要。
  4. 地質災害評估: 瞭解過去冰河的活動,也能為現代地質災害(如崩塌、土石流)的評估提供參考依據。

結論:無冰河,有冰痕,見證歷史

總而言之,雖然台灣現今沒有活躍的冰河,但台灣高山地區,特別是雪山、玉山和南湖大山等地,卻是豐富的冰河遺跡寶庫。這些壯觀的圈谷、刃脊和U型谷等地形,無聲地講述著數萬年前冰河時期這塊土地上曾有過的冰雪奇景。它們不僅是地理學上的珍貴資產,更是我們瞭解地球氣候變遷、地貌演化以及生物遷徙的重要線索。

下次當您登上台灣的高山,除了欣賞壯麗的山景,不妨試著觀察周遭的地形,或許就能辨識出那些被歲月和自然力量刻劃出的冰河痕跡,感受這片土地深厚的歷史底蘊。這些冰河的遺跡,提醒我們地球環境的巨大變遷,也呼籲我們更加珍惜並保護這片獨特的山林。

常見問題(FAQ)

如何分辨冰河與萬年雪?

冰河是一種能緩慢流動的巨大冰體,由多年積雪經壓縮、再結晶形成。萬年雪(或稱冰斗雪)則是長期積累、但缺乏流動性的雪堆,通常在背陽的山坳處存在。兩者最主要區別在於是否有足夠的質量產生「流動」,冰河有,萬年雪則沒有。

為何台灣高山冬季會下雪,卻沒有冰河?

台灣高山雖然冬季會下雪,但夏季氣溫足夠高,會將大部分積雪融化。冰河需要年復一年、長期的積雪累積,且每年融化量少於新增量,才能形成足夠厚的冰體並產生流動。台灣高山缺乏這種能讓積雪長期保存並形成冰河的極低年平均氣溫條件。

台灣的冰河遺跡對生態有何影響?

台灣的冰河遺跡,如圈谷地形,常因其特殊的微氣候(較低溫、潮濕)和地質條件,形成獨特的生態環境。這些區域通常孕育著一些高山特有、耐寒的植物物種,甚至可能成為某些珍稀高山動物的棲息地,對於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為何冰河研究對台灣很重要?

冰河研究對台灣很重要,因為它能幫助我們了解台灣數萬年前的古氣候與古環境,重建高山地貌演變史。此外,透過對冰河遺跡的分析,也能提供全球氣候變遷的區域性證據,並有助於理解台灣特有生物的演化與分佈模式,對生態保育與地質科學發展均有深遠影響。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