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拍警察臉嗎 – 台灣公共場合拍攝執法公務人員全解析

在台灣的民主社會中,民眾對於政府公務機關的監督權是普世價值。近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民眾在公共場合遇到警察執行勤務時,會選擇拿起手機錄影或拍照。然而,隨之而來的疑問是:「我可以拍警察的臉嗎?」這是一個涉及民眾監督權、個人隱私權與警察執法權限的複雜議題。本文將深入解析在台灣拍攝警察的法律界線、權利義務,並提供詳細的建議與注意事項。

在台灣,拍攝警察是否合法?

基本原則:公開場合原則上許可

在台灣,一般而言,在公共場合對正在執行公務的警察進行拍攝(包括拍攝其臉部)是被允許的。這基於以下幾項重要的法律和憲法原則:

  • 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中華民國憲法第11條保障人民的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自由,這包含了獲取資訊、發表意見的自由,而拍攝公務人員的執法過程,正是行使監督權與言論自由的一種形式。
  • 公共利益與監督權:警察是國家公權力的執行者,其執法行為涉及社會公共利益。民眾對其執法過程進行記錄,有助於確保執法公正性、透明度,並作為日後潛在爭議的證據,是對公權力行使的重要監督機制。
  • 個人資料保護法(個資法)的適用:

    儘管警察屬於個人,其臉部特徵屬於個人資料,但《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9條規定,公務機關原則上不得蒐集、處理或利用個人資料。然而,同條文也列舉了例外情況,其中一項是「法律明文規定」或「為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警察在公共場合執行公務,其身份和行為與公共利益高度相關,因此,民眾基於監督公權力、維護公共利益的目的而進行的拍攝,通常被視為符合個資法的例外規定。

    重要的是,警察作為公務人員,在執勤時通常會穿著制服、佩戴警員編號或姓名,其身分是公開可識別的。其執行公務的行為本身並非私密行為,而是受公眾監督的行為。因此,僅僅拍攝警察的執法過程(包括臉部),並未侵犯其《個資法》所保護的「隱私權」。

可以拍攝,但有其界線:合法性的限制

儘管拍攝警察在公開場合是原則上被允許的,但這項權利並非絕對無限。任何權利都有其界線,一旦逾越,就可能從合法行為轉變為違法行為。以下是拍攝警察時應特別注意的限制:

1. 妨礙公務罪(刑法第135條):

這是最常見也最容易觸犯的限制。拍攝者必須確保其拍攝行為不會干擾、妨礙、阻撓或對警察的執法過程造成實質上的困擾。

  • 不應過度靠近:保持適當的距離,避免影響警察的行動或使其感到受威脅。
  • 不應有言語或肢體挑釁:拍攝應保持客觀紀錄,避免辱罵、挑釁警察,或以身體阻擋其去路。
  • 不應拒絕警方合理指示:例如,警方在執行任務時可能基於現場安全考量,要求民眾移動到某個位置,若無故拒絕並持續干擾,可能被視為妨礙公務。

2. 侵犯他人隱私:

雖然可以拍攝警察的臉,但若拍攝內容同時包含無關執法行為的私人情境(例如警察在休息時間的私人談話、未執勤時的個人活動),或在執法過程中拍攝到與案件無關的無辜民眾的私密資訊(例如被搜查民眾的住家內部、身體隱私部位等),則可能構成侵犯他人隱私權。

3. 國安或機密資訊:

在極端特殊情況下,若執法過程涉及國家機密、軍事安全或高度敏感的反恐任務,且拍攝可能危及國家安全或洩漏機密資訊,則可能受到限制。然而,這種情況在日常警務中極為罕見。

4. 煽動、誹謗或侮辱:

拍攝影片後,若將其上傳至網路並搭配不實指控、惡意剪輯、煽動仇恨言論或公然侮辱警察的文字,可能涉及《刑法》上的誹謗罪、公然侮辱罪,甚至煽惑他人犯罪等罪名。拍攝行為本身合法,但後續的利用行為可能違法。

5. 非公共場合:

若警察在非公共場合(例如私人住宅、公司內部)執行公務,除非獲得所有人同意或有法律依據,否則民眾不得擅自進入拍攝。但警察若是在公共場合逮捕民眾,即使該民眾被帶入警車,拍攝警車外觀仍屬合法。

警察要求停止拍攝或扣押器材時怎麼辦?

面對警察要求停止拍攝或進一步要求扣押手機/攝影器材時,民眾應該如何應對,以保障自身權益?

1. 保持冷靜,釐清要求:

首先保持冷靜,禮貌地詢問警察要求停止拍攝的具體原因是什麼。是否因為你的行為已經構成妨礙公務?或是影響現場秩序?

2. 主張您的權利:

您可以禮貌地向警察表明您正在行使公民監督權利,並未妨礙公務。您可以說:「我正在公共場合拍攝,並未妨礙您的公務,也沒有任何違法行為。我是在行使公民監督的權利。」

3. 警察扣押設備的法律依據:

警察並不能隨意要求民眾停止拍攝或扣押其手機。除非有以下合法理由:

  1. 犯罪證據:您的手機或拍攝內容本身已經成為犯罪證據(例如您拍攝到自己或其他人在犯罪),或是您的拍攝行為本身已經構成犯罪(例如妨礙公務罪),警方才可能依據《刑事訴訟法》進行證據保全或扣押。
  2. 搜索票或令狀:警方若要檢查您的手機內容或扣押手機,原則上必須持有法院核發的搜索票或扣押裁定書。
  3. 緊急情況:在某些極端緊急、有立即危險的狀況下,警方在法律授權下可能得先行處置,但仍需事後報請法院追認。

若警察在沒有合法理由的情況下要求您刪除影片或交出手機,您可以明確且禮貌地拒絕,並重申:「您沒有任何法律依據可以要求我刪除影片或交出手機。」

4. 記下警員資訊:

若有爭議,盡可能記下警察的姓名、警員編號、所屬單位,甚至用另一部手機拍下其資訊(如果情況允許且不被視為妨礙公務)。這對日後申訴或法律程序將非常重要。

5. 不應暴力反抗:

即便認為警察行為不當,也切勿使用暴力反抗或肢體衝突,這可能導致您觸犯更嚴重的罪行(如妨礙公務、傷害罪等)。若您的設備確實被扣押,請要求警方開立扣押證明,並諮詢法律專業人士。

拍攝警察的建議與注意事項

為了確保您的拍攝行為合法且有效,同時又能保障自身安全,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建議:

  • 保持適當距離:確保不阻礙警察執行公務,給予他們足夠的工作空間。
  • 保持冷靜與客觀:避免情緒化言行,專注於記錄事實。您的目標是記錄,而不是製造衝突。
  • 開啟錄影再靠近:在靠近前就開始錄影,避免警方宣稱您在接近後才開始錄影、意圖不軌。

  • 清晰記錄時間、地點與事件全貌:影片應包含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完整的執法過程,而非斷章取義的片段。
  • 避免煽動性言論:無論是在拍攝現場還是事後上傳,避免使用帶有煽動、侮辱或誹謗性質的言論。
  • 保護您的影片證據:

    完成拍攝後,建議將影片備份至雲端或電腦。如果手機不慎遺失、損壞或被扣押,您仍能保留證據。如果手機被警方要求檢查或扣押,請務必了解您的權利,並在可能的情況下,在專業人士在場的情況下進行。

  • 告知您的拍攝意圖(非強制):若警察詢問您為何拍攝,您可以禮貌地說明:「我是在記錄執法過程,保障公共利益。」

為何拍攝警察在民主社會中至關重要?

拍攝警察的行為不僅是民眾的權利,更是民主社會健全運作的重要環節。

「透明度是信任的基石,而監督則是透明度的保障。」

透過影像記錄,民眾得以在以下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 促進執法透明與問責:公開的影像能夠揭露潛在的執法不當行為,促使警方自我約束,提升執法品質。
  • 保障民眾權益:當民眾遭遇不當執法時,影像紀錄是捍衛自身權利最有力的證據。
  • 提升公共信任:當民眾感受到警方的執法是公開透明、可受檢視的,有助於增進警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信任。
  • 提供寶貴的案件線索:在某些案件中,民眾拍攝的影片可能意外地成為破案的關鍵證據。

結論

總而言之,在台灣,在公共場合拍攝警察(包括其臉部)的執法過程是民眾行使憲法賦予言論自由及公民監督權利的體現,原則上是合法的。這項權利受到《憲法》及《個人資料保護法》等法律的保障。然而,這項權利並非沒有限制,其前提是不能妨礙公務、不能侵犯無關第三人的隱私,且不能用於惡意誹謗或煽動。

當您選擇拍攝時,請務必保持冷靜、理智,並遵守法律界線。若遇到警方不合理的要求,應明確表達自身權利,並記下相關資訊,必要時尋求法律協助。透過負責任且合法的拍攝行為,民眾與警方能夠共同維護一個更透明、公正且法治的社會。

常見問題 (FAQ)

Q1: 如何判斷拍攝警察是否合法?

判斷拍攝是否合法,主要看三個面向:首先,是否在公共場合進行?其次,您是否妨礙了警察的正常執法?最後,您是否侵犯了無關第三方的個人隱私(如拍攝到其他民眾的私密資訊)?只要在公共場合拍攝、未妨礙公務且未侵犯他人隱私,通常都是合法的。

Q2: 為何警察有時會要求停止拍攝?

警察要求停止拍攝可能基於多種原因,例如:認為您的拍攝行為可能妨礙其執行公務、擔心您會散佈不實資訊,或誤解了相關法規。若遇到此情況,您可以禮貌地詢問原因,並重申您在公共場合拍攝並未妨礙公務的權利。

Q3: 如果我的拍攝設備被警察扣押了,我該怎麼辦?

如果您的設備被警察扣押,請務必冷靜應對,並要求警方出示扣押的法律依據(例如搜索票、扣押裁定書)並開立扣押證明。在沒有合法理由的情況下,警察不得任意扣押您的設備。事後請務必尋求法律專業人士的協助。

Q4: 在拍攝警察時,我應該注意哪些言行舉止?

在拍攝時,請保持冷靜、理智,不要情緒化。避免言語或肢體挑釁警察,保持適當距離,確保不影響其公務執行。錄影時盡量保持畫面的穩定與完整性,確保內容客觀真實,避免斷章取義。

可以拍警察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