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刑人都在做什麼:解析監獄生活的日常與機會
Table of Contents
受刑人都在做什麼:解析監獄生活的日常與機會
對於大多數社會大眾而言,監獄高牆內的景象充滿了神秘與想像。許多人好奇:究竟受刑人都在做什麼?他們整天是無所事事,還是有其固定的作息與活動?事實上,監獄生活遠非一般人所想的「無所事事」或「享樂」,它是一個受到高度規範與管理的特殊環境。其目的不僅是懲罰犯罪行為,更重要的是透過各項矯正措施,促使受刑人改過自新,最終能順利復歸社會。本文將深入解析受刑人在監獄中的日常作息、勞動、學習、矯正處遇、休閒活動等各個面向,揭開高牆內的真實生活。
監獄的日常作息:規律、嚴謹的生活管理
受刑人的監獄生活,可以說是以「規律」為核心。從清晨到夜晚,每一時段都有明確的規定與執行標準,其嚴謹程度不亞於軍隊。這種高度規範化的生活,旨在培養受刑人的紀律性與時間觀念。
起床與內務整理
清晨約6點30分至7點,舍房會發出起床號。受刑人必須立刻起身,迅速整理個人內務,包括棉被、床墊、個人物品的擺放,都必須符合規定,整齊劃一。隨後進行點名與清點人數,確認無誤後,才會開放舍房門。
用餐時間
監獄每日供應三餐,用餐時間通常為早餐7點30分左右、午餐12點、晚餐17點30分左右。用餐時多為集體行動,受刑人按指定位置就座,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用餐。餐點多由監所內廚房製作,營養均衡但較為簡單。
勞動與學習時間
這是受刑人一天中佔比最重且最重要的環節。上午與下午各有數小時的勞動或學習時間(約8點30分至11點30分,以及14點至17點)。這期間,受刑人會被分配至不同的工作場域或教室,進行生產作業、職業訓練或一般課程學習,這部分將在後續段落詳細說明。
個人衛生與自由活動
在勞動或學習結束後,監所會安排個人盥洗時間,讓受刑人進行沐浴、洗衣等個人清潔。在規定的「自習時間」或「靜思時間」,受刑人可以在舍房內進行書信往來、閱讀、整理私人物品等,但活動範圍受到嚴格限制。
就寢與熄燈
通常在21點至22點之間,受刑人必須就寢,舍房也會熄大燈,僅留夜間照明。整個監所會進入安靜的狀態,值班管理員會定時巡邏,確保秩序。
勞動改造與技能培訓:從生產中學習與更生
「勞動改造」是監獄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它不僅是維持監所運作的方式,更被視為培養受刑人工作紀律、學習一技之長、為日後復歸社會打下基礎的重要途徑。
各類生產作業
受刑人會依個人身體狀況、技能專長和監所需求,被分配到不同的勞動工場。這些勞動內容多樣化,包含:
- 加工製造業: 替工廠代工,如紙袋製作、縫紉、電子零件組裝、塑膠製品加工等。這是最常見的勞動形式。
- 農業生產: 部分監所設有農場,受刑人會負責耕種蔬菜、水果,或飼養家禽等。
- 監所內服務: 清潔維護、洗衣房、廚房幫廚、圖書管理、文書處理等,維持監所日常運作的必要工作。
- 手工藝品製作: 如木雕、陶藝、繪畫、書法等,有些作品會在監所開放時對外販售。
受刑人透過勞動獲得的收入稱為「勞作金」,通常會提撥一部分用於受刑人生活費用、醫療費用,其餘則儲存起來,待出獄時發放,以協助其重新適應社會生活。
職業技能訓練
除了日常生產作業,監所也會積極開辦各種職業訓練課程,旨在讓受刑人在服刑期間習得一技之長,增加出獄後的就業競爭力。常見的課程包括:
- 餐飲相關: 中餐烹飪、烘焙、咖啡調製等。
- 電腦資訊: 電腦文書處理、網頁設計、基本程式編寫。
- 營建與水電: 水電配線、泥作、木工、焊接等。
- 汽機車維修: 基本維修、保養技術。
- 美容美髮: 美髮、美甲、彩妝等。
- 其他: 園藝造景、清潔管理、布藝手作等。
這些課程通常會聘請外部專業師資授課,並輔導受刑人考取國家級技術士證照,使其在出獄後能更順利地融入職場。
教育學習與心靈輔導:促進自我反思與成長
現代監獄的職能已不只是「關押」,更強調「矯正」與「教化」。因此,教育學習與心理輔導是受刑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般課程教育
針對不同學歷的受刑人,監所會提供多樣化的教育機會:
- 識字教育: 針對不識字或學歷較低的受刑人,提供基礎的識字與國語文教學。
- 補習教育: 協助受刑人完成國民中學或高中(職)的學業,有時會與外界學校合作開設補校。
- 函授與廣播教學: 部分受刑人可利用函授課程或監所內的廣播節目進行自學,甚至攻讀大專院校學位。
法治與品德教育
監所會定期舉辦講座、團體討論,強調法治觀念、生命教育、品德倫理等,引導受刑人反思犯罪行為,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心理諮商與輔導
許多受刑人可能伴隨有心理問題、情緒困擾或藥物濫用等背景。監所會提供:
- 個別諮商: 由專業心理師或社工師進行一對一諮商。
- 團體諮商: 針對特定議題(如情緒管理、壓力調適、家庭關係)進行團體輔導。
- 特殊議題處遇: 針對毒品犯、性侵犯、家暴犯等,會有專門的戒治或矯正計畫。
宗教信仰活動
監所通常會開放宗教團體入監舉行法會、讀經班、禪修等活動。宗教信仰能提供受刑人精神上的慰藉與心靈寄託,幫助他們尋求內心的平靜,並透過教義約束自身行為。
矯正處遇與復歸社會:為「重生」做準備
受刑人不僅在監所內接受改造,更重要的目標是為他們出獄後的「重生」做準備。
更生保護與出監準備
台灣設有「更生保護會」,協助受刑人出獄後的生活安置。監所會與其合作,提供受刑人相關資訊,協助他們規劃出監後的:
- 職業媒合: 透過技能訓練與媒合平台,協助尋找工作。
- 居住安排: 對於無家可歸者,提供短期安置協助。
- 家庭關係重建: 鼓勵與家人溝通,修復因犯罪行為造成的裂痕。
- 社會資源連結: 告知可利用的社會福利與支持系統。
特殊群體與其需求
監所對於特殊群體,會有更細緻的照護與處遇:
- 醫療與照護: 設有醫護室,並與外部醫院合作,對於慢性病、傳染病或緊急狀況的受刑人,提供必要的醫療服務。
- 老弱殘疾受刑人: 通常會設有專區,提供更合適的照護與生活輔助。
- 女性受刑人: 除了一般性別差異的考量,如有懷孕或育嬰需求,也會有特殊的安排。
休閒活動與身心平衡:有限但必要的調劑
儘管監獄生活嚴謹,但為了維持受刑人的身心健康,也會有有限的休閒活動時間。
運動與體能活動
在天氣良好且人力許可的情況下,監所會安排受刑人至操場進行體能活動,如跑步、打球(籃球、羽毛球等)、體操等,以維持基本的身體健康。
文藝與圖書閱覽
監所通常設有圖書室,受刑人可借閱書籍、報章雜誌。此外,也會鼓勵受刑人進行寫作、繪畫、音樂等文藝創作,有些監所甚至會舉辦才藝表演或成果展。
廣播與電視節目
在特定時段,舍房內會開放收聽廣播或收看電視節目,但內容會經過篩選,多以新聞、教育性或公益節目為主。
會客與通訊
受刑人可以依照規定時間申請親友會客。這不僅是維繫親情的重要方式,也能讓受刑人感受到外界的溫暖與支持,對於其穩定情緒、改過向善有很大的助益。此外,受刑人也可透過書信與外界聯繫。
結論:監獄不只懲罰,更是重建
綜上所述,受刑人的一天並非閒散度日。他們在嚴謹的作息下,透過勞動改造、職業訓練、教育學習、心理輔導以及有限的休閒活動,過著被高度規範與管理的集體生活。監獄不只是懲罰犯罪的場所,更是國家投入資源,試圖引導受刑人改過自新、重返社會的重要場域。每一個環節都旨在幫助他們反思過去,學習新的技能與知識,修復受損的關係,並為將來能夠順利融入社會、不再犯錯做好準備。唯有了解受刑人監獄內的真實生活,我們才能更全面地認識矯正體系的運作與其背後的社會意義。
常見問題(FAQ)
Q1: 受刑人可以看電視或閱讀嗎?
受刑人可以在監所規定的特定時間內,收看經篩選的電視節目(多為新聞、教育或公益性內容),或前往圖書室借閱書籍、報章雜誌。個人舍房內通常不能隨意擺放個人電視,但部分監所會有廣播設備供收聽。
Q2: 為何受刑人需要工作或學習?
受刑人工作或學習的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培養規律、負責任的生活態度與紀律性;二是習得一技之長,增加出獄後的就業能力,降低再犯率;三是透過勞動獲得勞作金,減輕家庭負擔,並為出獄後的生活預作準備。學習則能提升其識字能力、法治觀念及品德修養。
Q3: 如何與受刑人聯繫或探視?
一般民眾若要與受刑人聯繫,可透過書信往來。若要探視(會客),則需符合監所規定的親屬關係限制(通常為三親等內)並攜帶相關證件,在規定的會客時間內向監所提出申請。部分監所也開放遠距視訊會客,但仍需預約並符合特定條件。
Q4: 受刑人在監獄內生病了怎麼辦?
監所內設有醫護室,配有醫護人員,可處理受刑人常見疾病與緊急狀況。若受刑人病情嚴重,監所會轉介至合作的外部醫院進行診療,或在必要時戒護外醫。對於有慢性病或特殊疾病的受刑人,會建立健康檔案並提供持續的照護。
Q5: 受刑人出獄後會有什麼幫助?
受刑人出獄後,可以尋求財團法人台灣更生保護會的協助。更生保護會提供多元的服務,包括就業輔導與媒合、居住安置、心理諮詢、法律諮詢、急難救助金等,旨在協助更生人順利重返社會,減少再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