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如何稱呼臺灣:多樣語境下的在地視角與文化意涵
欸,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曾經好奇過「臺灣」這個名字的由來?我記得有一次,跟一位來自臺東的原住民朋友聊天,他突然問我:「你知道我們以前怎麼稱呼這片土地嗎?」我愣了一下,腦袋裡只浮現「福爾摩沙」或是「臺南」這些漢人或西方人留下的名字。他笑了笑,說:「其實啊,根本沒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可以代表整個臺灣喔!」這句話,真的讓我茅塞頓開,也激起了我對原住民族稱呼臺灣這片土地的深度探索慾望。這才發現,我們習以為常的「臺灣」二字背後,其實隱藏著一段豐富又多元、充滿在地智慧與文化韌性的故事。
所以,要快速且精確地回答「原住民如何稱呼臺灣」這個問題,答案是:沒有一個單一、共通的原住民稱呼來指稱「整個臺灣島」。相反地,臺灣各個原住民族群,基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歷史遷徙、部落疆域與世界觀,對他們所居住的特定土地或家園,都有著各自專屬且意義深遠的稱謂。這些稱謂往往不是一個宏觀的「國家」概念,而是與山川、河流、特定地貌、祖先起源地或社群核心地緊密相連,反映了他們對土地的深刻情感與連結。
Table of Contents
原住民對臺灣的稱呼:不止一個,而是多元的土地之名
你或許會想,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其實跟原住民族的傳統社會結構和宇宙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現在所說的「臺灣」這個政治地理概念,其實是近代才被建立起來的。在西方人踏上這片土地之前,以及更早期的漢人移入之前,島上的原住民族群各自獨立發展,他們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化、社會組織和生活領域。
對原住民族來說,土地不單單是財產或資源,它更是生命的根源、祖靈的居所、文化的載體。每一個山頭、每一條河流、每一片森林,都可能有著專屬的故事、禁忌或意義。因此,他們的「命名」是極具在地性的,是為了識別和區分自己所屬的部落、社群以及活動範圍,而不是為了框定一個廣袤的「島嶼」或「國家」。這種命名方式,就像是家門前的門牌,精確而溫暖,而不是一張籠統的地圖。
從地理到靈性:各族群如何為自己的家園命名?
原住民族的傳統地名,往往包含了非常豐富的資訊。它們可能描述了地理特徵(例如:「有許多石頭的地方」、「水源豐富之處」)、自然資源(「鹿群聚集地」、「盛產小米的山谷」)、歷史事件(「祖先遷徙停留點」、「發生過戰爭的地方」),甚至承載著部落的起源神話、祖靈的足跡或重要的祭祀場域。這些名字,不只是稱謂,更是一段口述的歷史,一個文化基因庫。讓我們來看看幾個例子,你會超級有感!
- 布農族 (Bunun):布農族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及其兩側,是臺灣原住民族中生活海拔最高的族群之一。對他們來說,玉山(Mt. Jade),也就是布農族語中的「Kaviana」或「Saviah」(意指「白色的山」或「光亮之處」,因其冬季積雪),不僅是臺灣的最高峰,更是他們族群信仰與文化的核心。許多布農部落都自稱是「玉山的子民」。他們對土地的稱呼,會更聚焦於他們賴以維生的山區、溪谷和獵場,例如「水源地」稱作「Inavung」、「山谷」稱作「Tupung」。他們沒有一個單一的詞彙來稱呼整個島嶼,因為他們的生活範圍就是他們的「世界」。
- 鄒族 (Tsou):鄒族主要分布在阿里山地區,對於他們而言,阿里山不只是一座山,更是他們世代相傳的家園。鄒族語中,「阿里山」的名稱源自於一個社群或山頭的名稱。他們的稱謂多半指向具體的聚落、溪流或山林。例如,特富野社的鄒族人可能會稱呼自己的社地為「Tfuya」,達邦社為「Tapangu」,這些都是他們認同的家。對於廣大的「島嶼」,他們沒有統一的概念,而是以各自的社群生活區域為核心。
- 阿美族 (Amis):阿美族是臺灣原住民族中人數最多的族群,主要分布於臺灣東部的花蓮、臺東平原及海岸山脈地區。他們對土地的稱呼,往往與他們傍海而居、靠海維生的生活方式有關。例如,花蓮地區的一個重要聚落光復鄉,在阿美族語中稱為「Fata’an」,意指「許多樹豆的地方」,這反映了當地過去的植物特色。阿美族沒有一個詞彙來稱呼整個臺灣島,他們更關注的是自己的部落(如:「Pangcah」這個詞本身就包含「人」和「生活在土地上」的雙重意義),以及圍繞在他們生活周遭的稻田、溪流和太平洋。
- 排灣族 (Paiwan) 與魯凱族 (Rukai):這兩個族群主要分布於臺灣南部的屏東、臺東山區及平原交界處。他們的社會階層制度嚴謹,對土地的稱呼也常與貴族、社群的起源地和傳統領域相關。例如,排灣族人可能會稱自己的部落為「Cavak」(舊筏灣),或指涉特定山區為「Kavulungan」(北大武山,意指「有層次的山」)。魯凱族則可能有「Dravat」(好茶部落)等稱呼。對他們而言,整個臺灣島的概念是陌生的,他們所認知的「世界」就是其祖先所傳承的領域,那裡有他們世代守護的家屋、農地和獵場。
- 卑南族 (Puyuma):卑南族主要分布在臺東平原上,擁有悠久的農耕與海洋文化。他們所居住的區域,被稱為「Puyuma」(卑南),這個詞本身也成為族群的名稱,意指「集中」、「團結」或「首領之地」。對於卑南族而言,他們的「世界」就是卑南溪沖積而成的肥沃平原及其周邊的山脈與海洋,而非廣大的整個臺灣島。他們會用特定的名稱來指稱各個部落或重要地標,例如「知本」為「Katipol」,「建和」為「Kasavakan」。
- 泰雅族 (Atayal)、賽德克族 (Seediq) 與太魯閣族 (Truku):這三個族群(過去常被統稱為泰雅族系)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兩側,擁有深厚的狩獵與編織文化。他們對土地的稱呼,往往與山脈、河流、水源以及特定的狩獵區域相關。例如,泰雅族會以「babo」(山)、「qalang」(部落)或「wagi」(河流)等詞彙,加上描述性詞語來命名具體地點。賽德克族人可能稱呼他們的聖山為「Tgdaya」(都達),太魯閣族則以「Taroko」(意指「偉大的山脈」或「高大的森林」)來稱呼他們的峽谷家園。對這些依山而居的民族來說,廣闊的「島嶼」概念遠不如他們世代賴以維生的具體山林和溪流來得重要。
從這些例子中,你是不是能感受到原住民族對土地命名的那種「接地氣」又充滿深情的態度呢?他們不追求一個宏大的「島嶼之名」,因為他們的世界,就是眼前這片被祖先開墾、被祖靈守護的具體土地。這份與土地的連結,遠比任何抽象的地理稱謂都來得真實且深刻。
殖民浪潮下的名字變遷:外來稱謂的衝擊與原住民的堅持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西方勢力陸續踏上臺灣這塊土地,並賦予它不同的外來稱謂。最早是葡萄牙人,他們航經臺灣時,驚豔於島嶼的翠綠與美麗,稱之為「Ilha Formosa」,意即「美麗之島」。這個名字充滿了浪漫色彩,也成為了西方世界對臺灣的普遍稱呼,甚至影響至今。然而,這個美麗的詞彙背後,卻隱含著一種外來視角的浪漫化,它遮蔽了島上早已存在的多元生命與文化。
隨後,荷蘭人、西班牙人、明鄭時期、清朝、日本帝國,以及後來的中華民國,都陸續統治過臺灣,並按照各自的行政需求或語言習慣,為這片土地進行命名、劃界。比如說,清朝初期將臺灣納入版圖時,設立了臺灣府,逐漸確立了「臺灣」這個行政區域的概念。日治時期則將全島統一劃分為不同的州廳,進一步鞏固了「臺灣」作為一個整體殖民地的意象。
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原住民族的傳統地名遭遇了巨大的衝擊。許多部落的名稱、山川的稱謂,都被強制性地「漢化」或「日化」。原本富有深層意義的原住民族語地名,被音譯或意譯成漢字,有時失去了原有的風味,甚至變得面目全非。例如,有些部落為了行政管理方便,被賦予了全新的、毫無原住民族文化淵源的漢字名稱。這種命名方式,不僅僅是語言的轉變,更是對原住民族文化主體性的一種消解與殖民。
然而,儘管外來政權強勢命名,原住民族群卻從未放棄對自身土地的傳統記憶與稱謂。他們在口述歷史、家族傳承、祭典儀式中,默默地保留著那些屬於自己語言的、充滿祖靈智慧的地名。這種堅持,展現了原住民族強大的文化韌性。這不是一種被動的抵抗,而是一種積極的文化傳承,因為名字是文化的根,是身份的標誌。沒有了這些名字,就好像失去了與土地、與祖先的連結一樣,那會是多麼令人心痛的事情啊!
從「在地」到「共識」:原住民對「臺灣」認同的當代詮釋
進入民主化時代後,臺灣社會開始反思過去的殖民歷史與原住民族議題。原住民族的文化復興運動蓬勃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推動傳統地名的復振與正名。政府與民間團體合作,開始在道路標誌、觀光地圖上,逐步加註或取代過去的漢化地名,以原住民族語的拼音呈現,並盡力恢復其原有的意義。這不只是一種語言的恢復,更是對原住民族土地主權與文化認同的尊重與肯定。
雖然傳統上沒有一個單一的「臺灣」稱呼,但隨著現代國家體系的建立,臺灣各原住民族群也逐漸形成了對「臺灣」這個共同體的新認同。這種認同並非取代了他們原有的族群或部落認同,而是在其基礎上,發展出了一種「身為臺灣人」的公民意識。他們在參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事務時,開始將自己視為「臺灣」這個多元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形成了一種有趣的雙重認同:既是驕傲的族人,又是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臺灣公民。
例如,現在官方將島上的原住民族統稱為「原住民族」,這本身就是一個經過漫長討論與抗爭才確立的稱謂,取代了過去帶有歧視意味的「番」或「山胞」。這個詞彙的確立,彰顯了原住民族作為這片土地「原初主人」的地位,也讓「臺灣」這個國家概念,能夠更深層次地包含原住民族的歷史與文化。這種對稱謂的重視,就如同我們在稱呼一個人時,會尊重對方的自稱一樣,是一種最基本的人權與尊重。
在語言復振運動中,推動傳統地名更是重中之重。許多部落青年積極學習族語,挖掘口述歷史,並透過田野調查,將那些曾經被遺忘或被扭曲的地名找回來。這些傳統地名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傳承的活教材。當我們行走在一個同時標示著漢語和原住民族語名稱的道路上時,那種感覺真的很不一樣!你會感覺到這片土地的生命力,感受到歷史的厚重,也會更深刻地理解,原來「臺灣」這片土地的生命,是如此的豐富多元,遠超出我們過去所想像的。
常見問題與深度解答
Q1: 為什麼沒有一個統一的原住民稱呼來指稱整個臺灣島?
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問題,它觸及了原住民族群與現代國家概念之間的核心差異。原因主要有幾個層面:
首先,在外部勢力(如荷蘭人、西班牙人、漢人)進入臺灣之前,島上的原住民族群是各自獨立發展的。他們生活在不同的地理區域,擁有獨特的語言、文化、社會組織和生活習俗。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傳統領域,這些領域往往以自然地理界線(如山脈、河流、海岸線)為分界,而非現代國家劃定的行政區塊。在這種分散的社會結構下,各族群之間可能存在貿易往來,甚至偶有衝突,但他們並沒有形成一個統籌全島的中央政府或共同的政治實體,因此也就不存在一個需要稱呼整個島嶼的「國家」概念。
其次,原住民族對土地的認知和命名方式,與外來文化有著根本的不同。對原住民族而言,土地是生命和文化的根源,地名往往與具體的地理特徵、祖先事蹟、動植物分布、祭祀場域、甚至部落的遷徙歷史緊密相連。例如,一個地名可能意味著「有許多野生薑的地方」、「祖先發現水源的山谷」或是「舉行豐年祭的平臺」。這些名字是高度具體化和在地化的,它們指向的是族群世代居住和活動的特定範圍,而不是一個抽象的、廣袤的「島嶼」或「國家」實體。他們的世界觀是從自身部落和周邊環境向外擴展,而非從一個全島視野向內聚焦。因此,他們沒有必要、也沒有習慣去創造一個單一詞彙來指稱他們生活範圍之外的、屬於其他族群的土地,更不用說整個陌生的島嶼了。
最後,現代「臺灣」這個概念本身,是一個歷史進程中,由外來政權(如荷蘭、清朝、日本、中華民國)在統治和殖民過程中,逐漸建立和強化的。這些外來政權為了方便管理和納入版圖,才對整個島嶼進行統一命名和劃界。所以,當我們問「原住民如何稱呼臺灣」時,其實是在用一個現代、外來的框架去套用傳統原住民族的思維,自然會發現沒有一個直接對應的答案。這也再次提醒我們,要理解原住民族的文化,必須尊重他們自身獨特的視角和世界觀。
Q2: 「福爾摩沙」這個名字對臺灣原住民來說意味著什麼?
「福爾摩沙」(Formosa)這個名字,對臺灣原住民來說,其意義是複雜且帶有深層歷史傷痕的。雖然這個詞在西方世界曾是臺灣的代名詞,充滿了詩意的浪漫色彩,但它對於島上的原住民族而言,卻是一個與「殖民」緊密相關的符號,而非自身認同的展現。
首先,要了解「福爾摩沙」的由來。這個詞源自葡萄牙語「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大約在16世紀,葡萄牙船隻航行經過臺灣海域時,驚嘆於這片島嶼的翠綠與壯麗,因此發出了這樣的讚嘆。這個讚嘆,純粹是從一個遙遠的、海上航行的「外來者」角度出發,帶有觀光者的美學感受。它只看到了島嶼的「風景」,卻完全沒有看見或承認島上已經存在數千年、擁有豐富文化與社會秩序的原住民族群。
因此,對原住民族來說,「福爾摩沙」這個稱呼,象徵著外來者的最初凝視,也是隨後一連串殖民統治的開端。這個名字的誕生,本身就忽略了原住民族的主體性與原居事實。當葡萄牙人發出「美麗之島」的讚嘆時,島上的各族原住民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繁衍,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祖靈信仰、部落疆域和對土地的稱謂。但這些在「福爾摩沙」這個浪漫的詞彙中,卻完全沒有得到體現,甚至被完全忽視。
更深層的意義在於,「福爾摩沙」這個名稱所開啟的殖民歷史,給原住民族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與苦難。隨後的荷蘭、西班牙、清朝、日本等政權,都以各自的方式對原住民族進行了土地剝奪、文化壓制、政治控制甚至軍事鎮壓。在這些漫長的歲月中,原住民族失去了大量的傳統土地,語言和文化受到嚴重威脅,社會結構被破壞,甚至被邊緣化。因此,「福爾摩沙」這個詞,雖然聽起來美麗,但它也隱含了原住民族被外來者「發現」、然後被「佔領」的歷史傷痛。它提醒著人們,臺灣的「美麗」不應該只是外來者的單方面讚嘆,更應該是對這片土地上所有生命(包括原住民族)的尊重與理解。所以,你現在應該能理解,為什麼許多原住民族朋友,在談到「福爾摩沙」這個詞時,眼神中會帶著一份複雜的情感了。
Q3: 現代臺灣社會如何促進原住民地名的復振與認識?
現代臺灣社會對於原住民地名的復振與認識,可以說是正在努力且持續推進的。這不僅僅是文化保存的工作,更是國家邁向族群和解、轉型正義的重要環節。這幾年的進步真的讓我覺得超級感動!
首先,最直接的改變就是「雙語標示」的推廣。你現在開車在臺灣的原住民族地區,常常會看到路牌、景點指示牌上,除了中文名稱之外,還會同時標註羅馬拼音的原住民族語地名。有些甚至連火車站、公車站牌,都開始採用這種雙語甚至多語標示。例如,臺東的知本車站,現在就常會看到「Katipol」的卑南族語拼音。這讓遊客和在地居民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原住民族語地名,逐漸認識到這些名稱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義。這不只是一種便利,更是將原住民族的語言和文化,重新帶回到公共空間,讓它們被看見、被聽見。
其次,「教育」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許多原住民族的學校,以及一般學校的鄉土課程,開始將原住民族的傳統地名納入教學內容。孩子們從小就能學習自己家鄉的原住民族語地名,理解其背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脈絡。此外,許多原住民族的文化健康站、部落大學等在地社群組織,也積極舉辦相關的課程和活動,邀請耆老分享口述歷史,帶領年輕一輩進行田野調查,重新描繪出部落的傳統地圖,找回那些一度失落的地名。這種由下而上的自發性行動,往往更能觸動人心,讓文化傳承不再是課本上的知識,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經驗。
再來,政府也通過政策和法規,來支持地名復振的工作。例如,原住民族委員會會撥款支持各族群進行地名調查、羅馬拼音標準化以及相關的推廣計畫。一些縣市政府也紛紛響應,在土地登記、戶政資料、甚至防災地圖中,考慮納入原住民族的傳統地名,讓這些名稱在行政層面也能獲得官方的承認和應用。這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政策引導,它讓地名復振不再僅僅是文化層面的事,而是上升到了國家治理和公共服務的層次。
最後,許多非營利組織和學術單位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他們透過出版書籍、製作紀錄片、開發數位地圖應用程式(APP)等方式,讓大眾能更方便地查詢和學習原住民族地名。有些年輕的文創團隊,甚至將原住民族地名融入到設計商品中,讓這些富有故事的名字以更時尚、更貼近生活的方式走入大眾視野。這些多元的推廣方式,讓原住民族地名不再只是學術研究的對象,而是成為臺灣社會共享的文化資產,讓更多人能夠理解並尊重這片土地上多元而豐富的生命故事。這一切都指向一個目標:讓臺灣這塊土地,真正說出屬於自己的多元語言和歷史,而不是只剩下單一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