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痣會痛嗎?深度解析內痔的疼痛與其他症狀,以及你該如何應對!

你是不是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小陳最近發現自己上廁所時,馬桶裡總是有點血絲,擦拭時衛生紙上也沾染著鮮紅的血跡,但他卻一點也不覺得疼痛。這讓他心裡七上八下:「到底怎麼回事?難道是得了什麼嚴重的病,卻沒感覺?」他聽說痔瘡會痛啊,但他又沒痛。像小陳這樣的情況,其實很可能是遇到了「內痣」!那麼,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來了:內痣會痛嗎?

答案是:一般來說,單純的內痣通常不會引起疼痛。這是不是讓你有點意外呢?因為我們的直腸內部,也就是內痣生長的地方,痛覺神經分佈非常稀少。所以,當內痣只是輕微地膨脹、出血或脫垂時,你可能完全感受不到任何疼痛。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如果內痣發生了某些「併發症」,例如嚴重的脫垂、嵌頓、血栓形成或發炎,那麼它們就可能變成讓你「痛不欲生」的存在!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內痣的奧秘,幫你徹底解開這個疑惑,並學習如何正確應對它!

內痣到底是什麼?跟外痣有什麼不同?

要了解內痣會不會痛,我們得先搞清楚它究竟是個什麼「東西」。痔瘡,俗稱「痔」,其實是肛門直腸管內的血管墊(肛墊)因為長期受壓、充血而形成的腫塊。根據它生長的位置,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兩種主要類型:

  • 內痣(Internal Hemorrhoids):顧名思義,內痣長在肛門口內部、齒狀線(Dentate Line)上方。這條齒狀線非常重要,因為它是直腸黏膜與肛門皮膚的分界線。齒狀線以上區域的感覺神經屬於「內臟神經」,對壓力和牽拉比較敏感,但對割裂、燒灼、或擠壓等刺激的痛覺反應較不明顯,甚至幾乎沒有痛覺。這就是為什麼單純的內痣不會痛的關鍵原因!
  • 外痣(External Hemorrhoids):外痣則生長在齒狀線下方、肛門口外緣,屬於皮膚區域。這部分的感覺神經非常豐富,屬於「體神經」,對各種刺激都非常敏感。所以,外痣一有狀況,例如發炎、腫脹或形成血栓,通常都會讓你感到劇烈疼痛,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非常難受!

了解了這個地理位置和神經分佈的差異,你是不是對「內痣會痛嗎」這個問題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了呢?

為什麼內痣通常不痛?深度解密神經分佈

這個問題的答案,真的藏在我們身體精密的「神經網路」裡。你知道嗎,人體對疼痛的感受,其實是透過不同的神經系統傳遞的。

我們直腸內部,也就是內痣生長的地方,主要是由自律神經系統中的「內臟神經」支配。這種神經對我們內臟器官的感受,通常表現為脹痛、悶痛或不適感,而不是那種尖銳、明確的「痛」。它們主要負責感知器官的膨脹、缺血、痙攣等刺激,並且這些感覺往往是瀰漫性的,不容易定位。這跟我們皮膚上的「體神經」完全不一樣。體神經,就像你摸到熱水、被針扎到那樣,會立即、精確地傳遞強烈的痛覺。所以囉,當內痣只是悄悄地在直腸內壁膨脹、充血,或是輕輕地脫垂出來又縮回去,因為它所在的區域沒有豐富的體神經分佈,你自然就感受不到明顯的疼痛啦!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內痣患者常常是直到出血,甚至痔瘡掉出來了,才發現自己有這個問題。這種「無痛的出血」也常常讓患者誤以為只是火氣大,而延誤了就醫時機。

我的門診經驗就告訴我,很多患者都是因為上廁所發現馬桶一灘血,或者擦屁股時衛生紙上有血,卻一點都不痛,才會嚇到趕快來就醫。這時候,我通常會解釋,這種情況反而比較傾向是內痣的表現,因為如果是外痣或其他肛門疾病引起的大出血,通常會伴隨著明顯的疼痛。

內痣什麼時候會痛?這些併發症要小心!

雖然單純的內痣不痛,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一旦內痣「變了臉」,出現了以下這些併發症,那疼痛可就真的會找上門囉!而且,這些疼痛往往是劇烈且難以忍受的,需要立即處理!

1. 痔瘡脫垂與嵌頓(Strangulated Hemorrhoids)

這是內痣引起劇烈疼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內痣依據脫垂程度,臨床上分為四級:

  • 第一級:內痣不脫出肛門外,可能僅有出血。
  • 第二級:排便時痔瘡會脫出肛門外,但排便後能自行縮回。
  • 第三級:排便時痔瘡脫出肛門外,需要用手才能推回去。
  • 第四級:痔瘡長期脫出肛門外,無法自行或用手推回。

當第三級或第四級內痣長時間脫垂在肛門外,特別是第三級痔瘡雖然能手動復位,但如果不即時推回,或是第四級痔瘡長期在外,肛門括約肌會像個「緊箍咒」一樣,把脫垂出來的痔瘡牢牢地「勒住」!這種情況就是「嵌頓」。

我的觀察與臨床經驗:痔瘡嵌頓的疼痛是極其劇烈的。這不僅僅是因為痔瘡本身被勒住,導致血液循環受阻,引起組織缺血、水腫,甚至壞死,而且由於脫垂的痔瘡壓迫到周圍富含體神經的肛門皮膚,雙重打擊下,患者會感到如坐針氈,痛到無法行走、無法坐立,甚至會發燒!這種疼痛是急症,必須立即就醫處理,否則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組織損傷。

2. 內痣血栓形成(Thrombosed Internal Hemorrhoids)

雖然血栓性外痔更為常見且疼痛,但內痣也有可能形成血栓。當內痣內部的小血管破裂或血流受阻,導致血液凝結,形成一個血塊,這就是「血栓」。這個血塊會讓內痣突然變大、變硬,並且由於其內部組織壓力急劇增高,刺激到周圍較敏感的組織(即使內痔本身痛覺神經少,但周圍的壓力感和發炎反應會引起不適,尤其當血栓位於靠近齒狀線時)。雖然內痣本身痛覺纖維少,但血栓形成引起的急性炎症反應和組織膨脹,特別是靠近齒狀線的血栓,會導致劇烈疼痛,感覺就像屁股裡面塞了個硬硬的、會跳動的東西一樣,非常不舒服。有時候,如果血栓足夠大,甚至會讓內痣看起來像一個紫黑色的葡萄,非常嚇人。

3. 發炎或感染(Inflammation or Infection)

長期脫垂的內痣,因為摩擦、潮濕或清潔不當,容易引起周圍皮膚或痔瘡組織的發炎,甚至細菌感染。一旦發炎或感染,就會產生紅腫熱痛的典型症狀。這種疼痛雖然可能不如嵌頓或血栓那麼劇烈,但也會讓人感到持續的不適和灼熱感。

4. 痔瘡潰瘍(Ulceration)

在極少數情況下,長時間脫垂或受損的內痣表面可能會形成潰瘍。潰瘍通常會引起疼痛,並且容易出血,增加感染的風險。

5. 混合痔(Mixed Hemorrhoids)

這是一種內痣與外痣同時存在的狀態,它們相互連接,形成一個整體。由於外痣位於痛覺敏感區,因此當混合痔發作時,內痣的問題(如出血、脫垂)可能會與外痣的疼痛感結合,讓你感到全面的不適與疼痛。我的臨床經驗中,許多患者的疼痛症狀其實是源於其混合痔中的外痣成分,或者是內痣脫垂後刺激到敏感的肛門皮膚區域。

內痣不痛,那會有什麼症狀?

既然內痣單純的時候不會痛,那它會給你什麼樣的「暗示」呢?別擔心,內痣還是會有很多其他症狀讓你察覺的!

1. 無痛性出血:內痣最常見的「告白」

這絕對是內痣最最常見,也是最經典的症狀了!通常表現為:

  • 排便後鮮血滴出:你可能會發現馬桶裡有幾滴鮮紅的血,或是滴在糞便表面。
  • 擦拭時衛生紙帶血:用衛生紙擦拭肛門時,發現衛生紙上沾有鮮血,顏色多為鮮紅色,表示是新鮮的出血。
  • 便血:血液可能混雜在糞便中,但通常不會與糞便完全混合(那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現)。

這種出血通常是無痛的,因為內痣的血管破裂時,該區域痛覺不敏感。出血量可多可少,從幾滴到大量鮮血都有可能。如果長期頻繁出血,可能會導致貧血,讓你感到疲倦、頭暈、臉色蒼白。

2. 痔瘡脫垂:摸得到或感覺到的「異物感」

隨著內痣的惡化,它可能會在排便時被推出肛門外。初期可能只有排便時才會脫垂,排便後能自行縮回(二級內痣);嚴重時可能需要用手才能推回去(三級內痣);甚至嚴重到無法推回,長期在肛門外(四級內痣)。

當痔瘡脫垂時,你可能會感覺到:

  • 肛門有異物感:感覺肛門口好像多了一塊肉,或者有東西卡住。
  • 潮濕與搔癢:脫垂的痔瘡可能會分泌黏液,導致肛門周圍皮膚潮濕、刺激,引起搔癢。
  • 清潔困難:肛門周圍的皺褶增多,清潔起來比較麻煩。

3. 肛門搔癢與刺激感

脫垂的內痣,特別是那些會分泌黏液的,會讓肛門周圍一直處於潮濕狀態。這種潮濕環境,加上黏液本身可能對皮膚產生刺激,很容易導致肛門周圍皮膚發炎、搔癢,甚至出現濕疹。這種搔癢感有時會非常惱人,尤其在夜間或排便後更明顯。

4. 肛門分泌物

內痣的黏膜可能會產生過多的黏液,這些黏液會從肛門排出,讓你感覺肛門濕濕的,很不舒服。這也是引起肛門搔癢的原因之一。

內痣如何診斷?

你可能會想,既然內痣可能不痛,又長在裡面,那醫生怎麼知道我到底有沒有內痣,或者是不是其他的問題呢?別擔心,專業的醫生會透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診斷:

1. 詳細病史詢問

醫生會仔細詢問你的症狀,包括:出血的顏色、量、頻率,是否有疼痛、搔癢、異物感、脫垂等。排便習慣、飲食、生活作息等也會被納入考量。

2. 肛門指診(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DRE)

醫生會戴上手套,塗抹潤滑劑,然後將手指輕輕伸入你的肛門。透過觸診,醫生可以感受肛門括約肌的張力、有無硬塊、腫塊,以及直腸內是否有異常。雖然內痣通常觸診不出來,但可以排除其他問題,並判斷直腸下端的狀況。

3. 肛門鏡檢查(Anoscopy)

這是診斷內痣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醫生會將一個短小的、帶有光源的管狀器械(肛門鏡)輕輕插入肛門。透過肛門鏡,醫生可以直接觀察到直腸下端和肛管的黏膜情況,清晰地看到內痣的位置、大小、脫垂程度以及是否有出血點。這個過程可能會讓你有些不適,但通常不會引起疼痛。

4. 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Proctoscopy or Sigmoidoscopy)

如果醫生懷疑病灶位置較高,或者需要排除其他直腸疾病(如息肉、發炎性腸道疾病、腫瘤),可能會建議進行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這些器械比肛門鏡長,可以觀察到更遠的腸道。通常會配合麻醉,讓你更舒適。

5. 大腸鏡檢查(Colonoscopy)

如果你有不明原因的出血,特別是年紀較大(通常建議5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其他警示症狀者)或有其他高風險因素,醫生可能會建議做大腸鏡檢查。這主要是為了排除更嚴重的腸道疾病,例如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因為這些疾病也可能引起出血。我的觀點是,任何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都應該被嚴肅對待,並由醫生判斷是否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確保萬無一失。

什麼時候該看醫生?別再「等等看」了!

我知道很多人會對「看屁股」這件事感到害羞,總想著「再等等看,說不定自己會好」。但親愛的,有些情況真的不能等,趕緊就醫才是上策!

  • 任何排便出血:哪怕只有一點點血,哪怕一點都不痛!這可能是痔瘡的警訊,但也可能是其他更嚴重疾病(如大腸癌、息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徵兆。雖然大部分便血是良性的痔瘡引起的,但「寧可錯殺,不可放過」這句話在醫學上是真的有道理的。
  • 持續性疼痛:如果內痣開始讓你感到疼痛,特別是劇烈疼痛、坐立難安,甚至伴隨發燒,那很可能已經發生了嵌頓或血栓,必須立即就醫,這是急症!
  • 痔瘡脫垂且無法復位:如果痔瘡掉出來了,你用手也推不回去,或者推回去後又馬上掉出來,這代表病情已經比較嚴重了,需要專業評估。
  • 肛門周圍持續搔癢、灼熱或異物感:雖然不至於危及生命,但長期下來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也需要醫生協助改善。
  • 貧血症狀:如果長期出血導致你感到疲倦、頭暈、臉色蒼白,這可能是貧血的跡象,需要檢查血色素,並找出出血原因。
  • 任何你感到「不對勁」的時候:相信自己的直覺!身體的任何異常,都是在告訴你需要關注。如果你感到困惑、焦慮,或者症狀持續存在,就請勇敢地去看醫生吧!

在台灣,你可以尋找大腸直腸外科一般外科或是胃腸肝膽科的醫師。這些科別的醫師都能為你提供專業的診斷與治療建議。

內痣怎麼辦?治療方法大公開!

別擔心,內痣的治療方法很多元,從保守治療到手術,選擇很多。醫生會根據你的症狀嚴重程度、生活習慣和個人偏好來制定最適合你的治療方案。

1. 保守治療與生活習慣調整:自己就能做的第一步

對於輕度(一級、二級)的內痣,或者作為手術前的準備及術後的恢復,生活習慣的調整是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 高纖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每天攝取25-35克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可以增加糞便體積,軟化糞便,使其更容易排出,減少排便時的壓力。像我個人就會鼓勵患者多吃像地瓜葉、空心菜、燕麥、香蕉這些富含纖維的食物。
  • 足夠的水分攝取:每天喝2000-2500毫升的水,這有助於軟化糞便,避免便秘。飲料、咖啡、茶都不能替代白開水喔!
  • 建立良好排便習慣:
    • 不要憋便:有便意時就去上廁所,不要拖延。
    • 規律排便:最好每天固定時間排便,讓身體形成習慣。
    • 縮短排便時間:每次排便時間不要超過5-10分鐘。坐在馬桶上滑手機、看書,這些壞習慣,拜託請改掉!真的會讓痔瘡越來越嚴重!
    • 避免用力:排便時不要過度用力,避免增加腹壓。
  • 溫水坐浴:每天用溫水坐浴15-20分鐘,一天2-3次。溫水坐浴可以促進肛門周圍血液循環,放鬆括約肌,緩解不適,減少發炎。這對緩解痔瘡急性發作的腫痛非常有幫助!我自己也常常建議患者,只要覺得肛門不舒服,就可以泡溫水。
  • 適度運動:規律的運動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減少便秘,並改善全身血液循環。
  • 避免久坐久站: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會增加肛門周圍的壓力。如果工作性質需要,記得定時起身活動一下。

2. 微創治療:門診就能處理的「小手術」

對於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或二級、三級的內痣,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一些門診即可完成的微創治療。這些方法通常恢復快,疼痛感輕微。

  • 橡皮筋結紮術(Rubber Band Ligation, RBL):這是目前最常用、效果最好的門診治療方法之一。醫生會用一個特殊的器械,將小小的橡皮筋套在內痣的根部。橡皮筋會阻斷痔瘡的血液供應,導致痔瘡缺血壞死,大約5-7天後會自動脫落,隨糞便排出。這個過程通常不會太痛,因為內痣痛覺不敏感,但術後可能會有些許墜脹感。
  • 硬化劑注射療法(Sclerotherapy):醫生會將一種硬化劑注射到內痣的內部,使其纖維化、萎縮,達到止血和固定痔瘡的目的。通常用於一級或二級內痣的治療,特別是出血較多的情況。
  • 紅外線光凝療法(Infrared Coagulation, IRC):利用紅外線熱能,對痔瘡組織進行凝固,使其萎縮。適合用於一、二級內痣的治療。

3. 手術治療:根治內痣的選擇

當內痣嚴重到三級或四級,或者微創治療無效,或是出現嚴重併發症(如嵌頓、大出血)時,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手術。現代痔瘡手術方式越來越多,且強調微創,旨在減少術後疼痛和加快恢復。

  • 傳統痔瘡切除術(Hemorrhoidectomy):這是最經典也最徹底的痔瘡手術,直接切除痔瘡組織。雖然術後疼痛感較明顯,但復發率最低。近年來,許多外科醫師在術後疼痛管理上做得非常好,例如搭配止痛藥、止痛針,甚至局部麻醉劑的注射,讓患者的疼痛感大幅降低。
  • 環狀痔瘡切除術(Stapled Hemorrhoidopexy, PPH):這是一種利用特殊器械(環狀吻合器)在齒狀線上方切除一圈直腸黏膜和下方的血管組織,並將其縫合,將脫垂的痔瘡拉回原位,並阻斷其血液供應。由於手術位置在痛覺不敏感區,術後疼痛相對較輕,恢復較快。但缺點是無法處理外痔,且術後有潛在的復發率。
  • 多普勒引導痔動脈結紮術(Doppler-guided Hemorrhoidal Artery Ligation, HAL):利用多普勒超音波探測器,精確定位供應痔瘡的動脈,然後將這些動脈結紮。這個手術的優點是傷口小,術後疼痛輕微,且能同時處理內痔和部分外痔的症狀。
  • 雷射痔瘡消融術(Laser Hemorrhoidoplasty, LHP):這是一種較新的微創手術,利用雷射光纖插入痔瘡內部,發射雷射能量使痔瘡組織萎縮,同時凝固血管。特點是傷口小,出血少,疼痛輕微,恢復快。對於三級內痣效果良好。

我的個人觀點是:選擇哪種治療方式,沒有絕對的「最好」,只有「最適合」。你需要和你的醫生充分溝通,了解各種方法的優缺點、恢復期、可能的風險,然後做出最符合你個人情況的決定。我常常跟我的患者說,手術不是唯一解,但有時候,當生活品質嚴重受影響,或是併發症頻繁發生時,手術會是一個讓你徹底擺脫困擾的好選擇。

預防勝於治療!別讓內痣找上門

預防總是比治療來得重要,也更省心省力!既然我們知道了內痣的成因和誘發因素,那就可以從這些方面著手,努力降低它的發生率:

  • 保持良好排便習慣:這是核心!不憋便、不長時間蹲馬桶、不看手機、排便不費力。每次排便時間控制在5-10分鐘內。
  • 足夠的膳食纖維攝取:每天至少攝取25-35克纖維。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這能讓你的糞便鬆軟成形,順利排出。
  • 充足的水分:每天至少2000毫升白開水,讓纖維發揮最大功效。
  • 規律運動:運動能促進腸道蠕動,減少便秘,同時增強身體循環。
  • 避免久坐久站:如果你是上班族,記得每隔一段時間就起身活動活動;如果是久站的工作,也可以適時休息。
  • 避免重訓時憋氣用力:健身時,特別是做深蹲、硬舉這類需要憋氣用力的動作時,記得配合呼吸,避免憋氣過久,這樣會增加腹壓。
  •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酒精:雖然這些不直接導致痔瘡,但會刺激肛門直腸,加重充血,讓症狀惡化。
  • 維持理想體重:肥胖會增加腹腔壓力,間接對肛門直腸靜脈造成壓力。
  • 懷孕期間的特別注意:孕婦由於子宮增大壓迫直腸,以及荷爾蒙變化容易導致便秘,是痔瘡的高發人群。孕期更要注重飲食、水分和適度運動,並諮詢醫生以獲得安全有效的緩解方法。

這些看似簡單的小習慣,其實累積起來就是你遠離內痣,甚至所有痔瘡困擾的關鍵!別小看它們,持之以恆才能見到效果。

常見相關問題解答

了解了這麼多,你可能還有一些小小的疑問,沒關係,這都是大家常問的問題,我來一一為你解答!

1. 內痣會不會癌變?

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多患者會問的問題,也是大家最擔心的一點。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你:內痣本身是良性病變,它不會癌變!也就是說,痔瘡不會變成大腸癌或直腸癌。

然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擔憂,是因為痔瘡出血和大腸癌、直腸癌出血的症狀有時候非常相似,都是「便血」。而且,兩種情況甚至可能同時存在。這就是為什麼我前面會強調,任何不明原因的出血,都應該去看醫生,並讓醫生評估是否需要做大腸鏡檢查。我的建議是,不要因為「以為只是痔瘡」而輕忽了潛在的嚴重疾病。尤其是年齡較大、有大腸癌家族史、或伴隨體重減輕、排便習慣改變(例如便秘與腹瀉交替、大便變細)等警示症狀時,更要提高警覺,及早檢查。

2. 內痣出血量很大怎麼辦?

如果內痣突然大量出血,馬桶裡都是血,或者擦拭時鮮血不斷,甚至有頭暈、虛弱等貧血症狀,這屬於緊急情況,請務必立即就醫!

大量出血可能導致急性貧血,甚至休克。在等待就醫的過程中,你可以先躺下休息,減少活動,並保持鎮靜。到醫院後,醫生會根據出血情況判斷是採取保守止血(如壓迫、局部藥物)、注射硬化劑,或是在緊急情況下進行手術止血。我曾經遇到過患者因為痔瘡出血量過大,需要輸血的情況,所以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3. 自行購買的藥物對內痣有效嗎?

市面上有很多非處方痔瘡藥膏、栓劑或口服藥,聲稱可以緩解痔瘡症狀。這些藥物通常含有局部麻醉劑(止痛)、類固醇(消炎)、收斂劑(止血)或血管收縮劑等成分。

對於緩解症狀,例如輕微的搔癢、腫脹或疼痛,這些藥物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幫助的。但是,它們無法根治痔瘡本身。它們就像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只能暫時緩解不適,而不能讓痔瘡縮小或消失。如果內痣的狀況比較嚴重,例如頻繁出血、脫垂,或者已經引起疼痛,單靠這些自行購買的藥物往往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延誤就醫,導致病情加重。

我的看法是,如果只是偶爾輕微不適,可以嘗試使用這些藥物,但如果症狀持續不見改善,或者越來越嚴重,就應該尋求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建議。醫生會根據你的具體情況,開立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處方藥,或者建議進行微創或手術治療。

4. 內痣可以不治療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內痣的嚴重程度以及它對你生活品質的影響。

對於輕微的、沒有症狀或只有偶爾少量出血的內痣(例如一級痔瘡),如果它沒有給你帶來任何困擾,並且你已經積極地調整了生活習慣(高纖飲食、多喝水、規律排便),那麼確實可以選擇「觀察」而不立即進行積極治療。在這種情況下,重點是預防它進一步惡化。

然而,如果內痣已經開始影響你的生活品質,例如:

  • 頻繁出血,導致貧血。
  • 痔瘡脫垂,讓你感到異物感、潮濕、搔癢或清潔困難。
  • 引起了疼痛,即使是不頻繁的疼痛,也代表可能出現併發症。

那麼,我就會建議你不要再拖延了,應該積極尋求治療。雖然內痣通常不會危及生命,但它造成的持續不適會嚴重影響你的心情、工作效率和社交活動。而且,如果不積極處理,痔瘡可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惡化,從一級變成二級、三級,甚至四級,到時候治療起來會更複雜,恢復期也會更長,疼痛感可能更明顯。所以,及早介入,可以避免小問題變成大麻煩。

就像我常跟患者說的,身體的不舒服,是身體在跟你對話。痔瘡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它真的會大大降低你的生活品質。所以,別再猶豫了,如果你有任何疑問或不適,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讓自己能夠擺脫痔瘡的困擾,重獲輕鬆自在的生活吧!

內痣會痛嗎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