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收發模組是什麼:深度解析其核心技術、應用與選購指南
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在建構網路基礎設施、或是規劃資料中心的時候,常常會聽到「光收發模組」這個詞,但又有點模糊它到底是什麼、有什麼作用?有時候看著那琳瑯滿目的型號和規格,像是SFP、QSFP、LR、SR,真的會讓人一頭霧水,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別擔心,這篇文章就是要帶你深入淺出地瞭解這個網路世界裡不可或缺的小螺絲釘,保證讓你茅塞頓開!
Table of Contents
光收發模組是什麼?
光收發模組,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將電信號與光信號相互轉換的核心電子元件。它扮演著網路設備(例如交換器、路由器或伺服器)與光纖網路之間的「翻譯官」角色。在發送端,它把設備傳來的電信號轉換成光信號,透過光纖傳輸出去;而在接收端,它再把從光纖接收到的光信號還原成電信號,送給設備處理。沒有它,我們現今追求的高速、長距離網路傳輸,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試想一下,如果把資料傳輸比喻成說話,傳統的銅纜就像是透過空氣傳聲,距離近、速度快沒問題,但一遠了就容易失真、受干擾。而光纖傳輸就像是用一道光束來傳遞訊息,速度快得嚇人,而且能跑得超級遠。光收發模組,就是讓你的網路設備能夠「看懂」並「說出」這種光語言的關鍵工具。
光收發模組的核心運作原理:光電轉換的奇妙旅程
瞭解了光收發模組的定義,我們再來看看它究竟是怎麼「變魔術」的。整個過程其實可以拆解成發送與接收兩個部分,就像是兩條獨立又互補的生產線。
發送端:電生光,訊號的起點
當你的網路設備要傳送資料時,這些資料是以電信號的形式存在的。光收發模組的發送端會進行以下步驟:
- 電信號輸入: 設備送來的電信號會先進入光收發模組。
 - 驅動電路: 模組內部的驅動電路會對這些電信號進行處理和放大,讓它們足以驅動光發射器。
 - 光發射器(TOSA): 這是關鍵所在!光發射器通常是一個雷射二極體(LD, Laser Diode)或發光二極體(LED, Light Emitting Diode)。它會根據接收到的電信號,將其轉換成對應的光信號脈衝。想像一下,電信號的「高低」變化,就變成光信號的「亮滅」變化。
 - 光耦合: 轉換成的光信號會被精確地耦合到光纖中,開始它的高速旅程。
 
接收端:光還電,訊息的終點
當光信號在光纖中跑了千百里,到達目的地時,就需要光收發模組的接收端來把它「翻譯」回來:
- 光信號接收: 從光纖傳來的光信號會首先進入光收發模組的接收端。
 - 光檢測器(ROSA): 這裡的主角是光檢測器,通常是光電二極體(PD, Photodetector)。它會捕捉到光信號,並將這些光脈衝精準地轉換回電信號。這就好比將光線的「亮滅」變化,還原成電壓的「高低」變化。
 - 跨阻放大器(TIA)與限幅放大器: 轉換回來的電信號通常非常微弱,需要經過TIA進行電流到電壓的轉換和初步放大,再由限幅放大器進一步放大和整形,確保信號的強度和品質。
 - 電信號輸出: 經過處理的電信號最終會輸出給網路設備,完成整個資料傳輸過程。
 
光收發模組裡面的這些精密元件和電路,都得在一個非常小的空間裡完美協作,才能確保資料的高速、高可靠性傳輸。這真的挺神奇的,對吧?
為何我們需要光收發模組?超越銅纜的優勢
或許你會問,以前的網路不都是用銅線嗎?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在瘋光纖?這就要歸功於光收發模組所實現的光纖通訊,它相對於傳統銅纜有著壓倒性的優勢,尤其是在高頻寬和長距離傳輸的需求下,更是不可取代。
- 驚人的頻寬容量: 光纖能夠承載的資料量遠遠超過銅纜。想想看,現在一個影片動輒幾十GB,如果沒有光纖和光收發模組,你的網路可能早就塞車了。從10G到100G,甚至未來的400G、800G,光纖都能輕鬆應對,而銅纜在達到一定速度後,其傳輸距離會銳減。
 - 超長傳輸距離: 銅纜在高速下傳輸距離非常有限,通常只能在幾十到一百公尺內保持良好性能。但光纖搭配合適的光收發模組,卻可以輕鬆傳輸數公里、數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這對電信骨幹網路、跨資料中心互聯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 卓越的抗電磁干擾能力: 銅纜是透過電信號傳輸,很容易受到周遭電磁場的干擾,導致信號失真或錯誤。而光纖傳輸的是光信號,完全不受電磁干擾(EMI)的影響,這讓它在工業環境、資料中心等電磁環境複雜的地方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 輕巧與節省空間: 光纖線材比銅纜細得多,重量也輕很多。在大型資料中心或機房中,這意味著可以大幅節省線纜佈設的空間和成本,同時也減輕了線纜托架的承重壓力。
 - 高安全性: 光信號傳輸難以被竊聽。要竊取光纖中的數據,需要物理接觸並對光纖進行破壞性操作,這比從銅纜中竊聽數據困難得多,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
 
正是因為這些實實在在的優勢,光收發模組和光纖技術才得以廣泛應用於現代網路的每一個角落。
光收發模組的種類與規格:理解編碼的網路世界
初次接觸光收發模組,你可能會被各式各樣的「型號」和「縮寫」搞得眼花撩亂。但其實,這些都代表著它們不同的「身份證」,定義了它們的功能、速度和適用場景。這就像買車一樣,有跑車、休旅車、電動車,各有各的用途和性能。
主要的封裝形式(Form Factor)
這是最直觀的分類,決定了模組的物理尺寸和介面標準。不同的封裝形式通常也對應著不同的傳輸速率:
- SFP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 經典的1G光模組,體積小巧,廣泛用於乙太網路和光纖通道。它是許多後續高速模組的基礎。
 - SFP+ (Enhanced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 SFP的升級版,支援10G乙太網路,同樣體積小巧,是目前10G網路中最常見的模組。
 - SFP28: SFP系列的成員,專為25G乙太網路設計,與SFP+尺寸相同,方便升級。
 - QSFP+ (Quad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 Plus): 支援40G乙太網路,它將四個10G通道整合在一個模組中,實現40G傳輸。
 - QSFP28: 支援100G乙太網路,透過將四個25G通道整合而成,是目前資料中心100G互聯的主流。
 - QSFP-DD (Quad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 Double Density): 為了支援400G乙太網路而設計,透過雙倍的電氣介面(8個通道),實現更高密度和速度。QSFP-DD也為未來的800G甚至更高速度預留了可能性。
 - OSFP (Octal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 另一種競爭400G甚至800G的封裝形式,體積比QSFP-DD稍大,但散熱性能更佳。
 - CFP/CFP2/CFP4 (C Form-Factor Pluggable): 早期用於40G/100G的模組,體積相對較大,現在逐漸被QSFP系列取代,但在某些長距離傳輸場景仍有應用。
 
傳輸速率(Data Rate)
這決定了模組每秒能傳輸多少資料,從早期的百兆到現在的幾百G,發展速度驚人。常見的有:1G、10G、25G、40G、100G、200G、400G、800G等。
傳輸距離與光纖類型
模組能跑多遠、需要搭配哪種光纖,是選購時非常重要的考量:
- 短距離(SR, Short Reach): 通常用於資料中心內部,搭配多模光纖(MMF),距離一般在幾十到幾百公尺。多模光纖的纖芯較粗,成本較低。
 - 長距離(LR, Long Reach): 用於較長距離傳輸,如跨棟樓宇、校園網路,搭配單模光纖(SMF),距離可達10公里。單模光纖的纖芯較細,傳輸距離遠。
 - 超長距離(ER, Extended Reach / ZR, Zealous Reach): 用於更遠的傳輸,如城域網,搭配單模光纖,距離可達30公里、40公里甚至80公里。ZR通常指的是更遠的相干光模組。
 
波長(Wavelength)
光信號的波長決定了它在光纖中的特性。常見的波長有:
- 850nm: 主要用於多模光纖的短距離傳輸。
 - 1310nm: 主要用於單模光纖的中長距離傳輸。
 - 1550nm: 主要用於單模光纖的長距離傳輸,損耗最低。
 
在密集波分復用(DWDM)技術中,會有數十甚至上百個不同波長的光信號在同一根光纖中傳輸,大大提升了光纖的利用率。這也是光收發模組技術複雜但又迷人的地方。
理解這些基本分類,你會發現選擇光收發模組不再是盲人摸象,而是有章可循的!
光收發模組的廣泛應用:無處不在的數據橋樑
你或許沒注意到,但光收發模組已經滲透到我們數位生活的各個角落。從你手機上網的背後,到你玩線上遊戲的流暢體驗,都少不了它的功勞。可以說,它是現代資訊社會的「毛細血管」。
- 資料中心(Data Centers): 這是光收發模組的「主戰場」。無論是伺服器與交換器之間的互聯(ToR, Top of Rack),還是不同交換機層級之間的連接,甚至不同機櫃、不同樓層的資料傳輸,都大量依賴高速光收發模組來實現低延遲、高頻寬的資料交換。沒有它們,資料中心根本無法運轉,你的雲端服務也就成了泡影。
 - 電信網路與5G基礎設施: 從光纖到府(FTTx),到連接你家網路的骨幹線路,再到現在炙手可熱的5G基地台的前傳(Fronthaul)和回傳(Backhaul),光收發模組都是核心元件。5G對頻寬和延遲的要求極高,這讓25G/100G甚至更高速的光收發模組成為必備。
 - 企業網路: 大型企業的園區網路、辦公大樓內部的骨幹網路,也常常使用光纖連接,以滿足高頻寬和長距離的需求。例如,連接不同樓層的核心交換器,就會用到光收發模組。
 - 高效能運算(HPC): 在科學研究、氣象預測、基因測序等需要大量運算的領域,HPC叢集中的各個節點之間需要極高的互聯速度,光收發模組在其中扮演著加速資料傳輸的關鍵角色。
 - 雲端運算: 支援全球各地數以百萬計用戶的雲端服務供應商,他們龐大的超級資料中心,更是光收發模組的超級用戶,確保資料能夠在海量的伺服器和儲存設備之間快速流動。
 
可以這麼說,任何需要高速、長距離資料傳輸的地方,幾乎都能看到光收發模組的身影。它真的是默默無聞卻又無比重要。
如何選購合適的光收發模組?我的實戰經驗分享
面對市場上五花八門的光收發模組,到底該怎麼選才能不踩雷、不花冤枉錢?這是我自己多年來累積的一些經驗和建議,希望能幫助你做出明智的選擇。
1. 確認您的網路設備介面與速率(最重要!)
- 交換器/網卡類型: 首先,檢查您的交換器或網卡的光纖介面是什麼類型?是SFP埠?SFP+埠?QSFP28埠?這個決定了您只能選用對應封裝形式的光收發模組。
 - 期望的傳輸速率: 您想實現1G、10G、25G、還是100G的網路速度?這直接決定了您需要購買哪個速率等級的模組。切記,SFP+埠通常只能支援到10G,QSFP28埠才能跑100G,不能混淆。
 
我的建議: 有些設備的埠是多速率兼容的(例如,某些SFP28埠向下兼容SFP+),但這仍需仔細查閱設備說明書。不要想當然耳,一步錯可能就全盤皆輸。
2. 評估傳輸距離與光纖類型
- 實際距離: 您需要連接的兩點之間實際距離有多長?是機櫃內幾公尺?還是跨越幾棟大樓幾百公尺?亦或是不同城市幾十公里?
 - 光纖種類: 您已經鋪設好的是多模光纖(MMF)還是單模光纖(SMF)?或者您正準備鋪設哪種光纖?
- 短距離(幾十米到幾百米)通常選用多模SR模組 + 多模光纖。
 - 中長距離(幾百米到10公里)通常選用單模LR模組 + 單模光纖。
 - 更長距離(10公里以上)則選用單模ER/ZR模組 + 單模光纖。
 
 
我的建議: 不要為了省小錢而選擇距離剛好的模組。通常建議預留一些裕度(headroom),例如實際距離8公里,就選個能跑10公里的LR模組,這樣更穩定可靠。另外,多模光纖和單模光纖的模組是不能混用的,這點一定要注意!
3. 考量相容性(關鍵中的關鍵!)
- 設備品牌: 大多數知名品牌(如Cisco, Juniper, Huawei, HP等)的網路設備都會對光收發模組進行「鎖定」或「認證」。這意味著,如果你在Cisco交換機上使用非原廠認證的模組,輕則不工作,重則可能影響設備穩定性,甚至不予保固。
 - 解決方案:
- 購買原廠模組: 最穩妥,但價格通常非常昂貴。
 - 購買第三方兼容模組: 許多第三方廠商提供高品質的兼容模組,它們會針對不同品牌的設備進行編碼,確保相容性。例如,你會看到標示「Compatible with Cisco」、「Compatible with Juniper」的模組。這通常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我的建議: 如果預算允許,原廠當然最好。但對於大部分企業和資料中心,選擇信譽良好的第三方兼容模組是更實際的方案。購買前務必確認該模組「明確標示」支援你的設備品牌和型號,最好能問問供應商是否有測試報告或案例。
4. 其他進階考量
- DDM/DOM功能: 全稱Digital Diagnostic Monitoring/Digital Optical Monitoring,數位診斷監控。這個功能非常有用!它允許你即時監控光收發模組的工作狀態,包括光輸出功率、光輸入功率、溫度、電壓和偏置電流等。一旦出現問題,你可以快速定位。強烈建議選擇具備DDM/DOM功能的模組。
 - 工作溫度範圍: 根據你的設備所在環境,選擇符合溫度範圍的模組。工業級模組(-40°C~85°C)比商業級模組(0°C~70°C)能承受更惡劣的環境。
 - CWDM/DWDM: 如果你的網路需要在一根光纖上傳輸多個信號,或者需要更有效地利用光纖資源,那麼波分復用(WDM)技術的光收發模組就會派上用場。這通常涉及更複雜的網路設計。
 - 功率消耗: 在大型資料中心,每個模組一點點的功耗累積起來也是很可觀的。選擇低功耗的模組有助於節能減碳和降低散熱壓力。
 
總之,選購光收發模組就像是挑選一台適合你需求的工具,需要綜合考量多方因素。多做功課,多請教專業人士,才能選到最適合你的「網路心臟」。
光收發模組的演進:走向更高密、更低耗、更智能
科技的腳步從不停歇,光收發模組也不例外。雖然我們不談「未來」,但它確實一直在不斷演進,以滿足不斷增長的數據需求和更嚴苛的性能挑戰。這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追求,目標是實現更高的傳輸速率、更低的功耗、更小的尺寸,以及更智能的管理功能。
- 從10G到800G甚至更高: 傳輸速率的提升是永恆的主題。從早期的SFP+(10G)到現在主流的QSFP28(100G)、QSFP-DD/OSFP(400G),乃至實驗室和標準化組織正在推進的800G、1.6T,每一次速度的突破都意味著更強大的運算能力和更廣闊的應用場景。這背後是雷射技術、電路設計和封裝工藝的持續創新。
 - 功耗與散熱的挑戰: 隨著模組集成度越來越高、速度越來越快,功耗和隨之而來的散熱問題也變得日益突出。如何在狹小的體積內控制發熱,是工程師們面臨的巨大挑戰。低功耗設計、更高效的散熱材料和結構成為研發重點,因為這直接影響到資料中心的能源消耗和營運成本。
 - 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技術的崛起: 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趨勢!傳統的光收發模組大多使用III-V族半導體材料(如砷化鎵、磷化銦),而矽光子技術則將光學元件與標準CMOS製程的電子電路整合在矽晶片上。這使得光收發模組可以像生產CPU一樣大規模、低成本地製造,同時還能大幅縮小尺寸、降低功耗。可以說,矽光子正在重塑光通訊產業的格局。
 - 相干光技術(Coherent Optics)從骨幹網路走向資料中心: 相干光技術以往主要用於超長距離的電信骨幹網路,因為它能極大地提升傳輸距離和頻譜效率。現在,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相干光模組開始走向資料中心內部互聯,用於超大規模資料中心之間的連接(DCI, Data Center Interconnect),甚至未來可能會下沉到資料中心內部的短距離應用,以實現更高效的帶寬利用。
 - 更智能的管理與監控: DDM/DOM功能只是個開始。未來的光收發模組會整合更多的智能感測器和處理能力,能夠更精確地預測故障、自我診斷,甚至與網路管理系統無縫協作,實現自動化配置和故障排除,大大降低運維成本。
 
這些演進都指向一個目標:讓數據的傳輸更快速、更穩定、更節能、成本更低。對於我們這些網路從業者來說,持續學習和追蹤這些技術趨勢,才能確保我們的網路基礎設施始終走在前沿。
常見相關問題與專業解答
在與許多網路工程師和客戶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些關於光收發模組的問題是大家經常會問到的,這裡我整理了一些,並提供詳細的解答。
Q1: 光收發模組跟光纖跳線有什麼關係?我可以隨便用一條光纖跳線搭配光收發模組嗎?
解答: 光收發模組與光纖跳線的關係就像是汽車與道路的關係,兩者是密不可分且必須匹配的。光收發模組是將電信號轉換為光信號並發射/接收光信號的「發動機」,而光纖跳線則是光信號傳輸的「道路」。
你不能隨便搭配使用。最關鍵的匹配原則是:
- 光纖類型必須匹配: 如果你使用多模(MM)光收發模組,就必須搭配多模光纖跳線(例如OM3、OM4、OM5);如果你使用單模(SM)光收發模組,就必須搭配單模光纖跳線(例如OS2)。兩者絕不能混用。多模模組的光源在單模光纖中會因為模場不匹配而導致訊號損耗嚴重,而單模模組的光源在多模光纖中則無法有效傳輸。
 - 介面類型必須匹配: 光收發模組的介面(例如LC、SC、MPO/MTP)必須與光纖跳線的接頭類型一致。目前最常見的SFP/SFP+/SFP28模組通常使用雙工LC介面,而40G/100G的QSFP+和QSFP28模組則多使用MPO/MTP介面(通常是MPO-12),用於平行光傳輸。
 - 波長兼容性: 雖然一般情況下不用特別考慮,但在某些特殊應用如WDM(波分復用)系統中,光收發模組的波長必須與整個WDM系統的光學設計相匹配。
 
錯誤的搭配會導致鏈路不通、訊號衰減嚴重或不穩定,甚至可能損壞模組。所以在選購光收發模組和光纖跳線時,務必確認它們是相互匹配的。
Q2: SFP和QSFP+有什麼不同?它們可以插在同一個交換機埠上嗎?
解答: SFP和QSFP+是兩種不同的光收發模組封裝形式,它們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一般情況下不能直接互插在同一個交換機埠上。它們的根本區別在於:
- 傳輸速率: SFP(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模組是為1G(千兆乙太網路)設計的。而QSFP+(Quad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 Plus)模組則是為40G(四十千兆乙太網路)設計的,它透過整合四個10G通道來實現40G的總帶寬。
 - 物理尺寸: QSFP+模組的物理尺寸比SFP模組要大一些。
 - 電氣介面: SFP模組只有一對高速電氣通道,而QSFP+模組有四對高速電氣通道。這也是其「Quad」名字的由來。
 - 光學介面: SFP模組通常使用雙工LC介面(兩根光纖,一發一收)。QSFP+模組則常常使用MPO/MTP介面(多芯光纖,通常是12芯或8芯,實現平行光傳輸),也可以透過特殊的光纖跳線(如MPO轉4xLC扇出線)來連接四個10G的SFP+模組。
 
關於互插性: 大多數交換機的SFP埠只能插SFP或SFP+(1G/10G)模組,而QSFP埠只能插QSFP+/QSFP28(40G/100G)模組。這是因為它們的電氣介面和物理設計都不同。當然,也有極少數高級交換機或模組設計,能夠透過「轉換模組」或「特殊線纜」來實現某些兼容性,但這並不是常規用法,而且成本較高,在規劃時不應作為主要考量。
Q3: 為什麼光收發模組會那麼貴?影響其價格的因素有哪些?
解答: 光收發模組確實價格不菲,尤其是原廠的高速模組。其高價背後有多重原因:
- 技術複雜度: 光收發模組是一個高度集成的精密光電設備。它裡面包含了微型的雷射發射器、光檢測器、高性能的類比和數位驅動電路、時鐘數據恢復(CDR)電路以及複雜的控制晶片等。這些元件都需要極高的精密度和製造工藝。特別是高速模組(如100G、400G),其內部設計和測試更是難度倍增。
 - 研發投入: 隨著網路速度的提升,光收發模組的技術也在不斷演進。廠商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來開發新的光學引擎、高速電路設計、更小的封裝技術(如矽光子),以及更高效的散熱方案。這些研發成本最終都會攤銷到產品價格上。
 - 高端元件成本: 高速光通信對核心光學元件(如DML、EML雷射器、APD光電二極體)和高速晶片的要求非常高,這些元件本身就價格昂貴。例如,能實現長距離相干傳輸的模組,其內部的DSP(數位信號處理器)晶片成本就非常高。
 - 製造與測試精度: 模組的組裝過程需要高度自動化且潔淨的生產環境,以及極其精確的對準技術(例如將光纖與雷射器精確對準)。每個模組出廠前都需要經過嚴格的性能測試和老化測試,以確保其穩定性和可靠性,這也增加了生產成本。
 - 品牌溢價與相容性認證: 知名網路設備廠商的原廠模組通常會有較高的品牌溢價,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對模組進行了嚴格的兼容性測試和認證,並提供了售後服務保證。這種「鎖定」策略也推高了原廠的價格。
 - 市場供需關係: 某些特定速率或技術的模組在初期供應量有限,或者需求量極大時,也會導致價格較高。
 
雖然第三方兼容模組提供了更具成本效益的選擇,但它們也必須在性能、穩定性和兼容性上達到一定的標準,因此也無法做到極低的價格。總之,光收發模組的高價是其複雜技術、高端元件、高精度製造和研發投入的綜合體現。
Q4: 什麼是DDM/DOM功能,它重要嗎?
解答: DDM(Digital Diagnostic Monitoring)或DOM(Digital Optical Monitoring)是光收發模組的一項非常實用的功能,它允許網路設備透過I2C介面即時監控光收發模組的運行狀態。這個功能對於網路的維護和故障排除來說,非常重要!
具備DDM/DOM功能的模組能夠提供以下關鍵數據:
- 光發射功率(Tx Power): 模組發送出去的光信號強度。如果過低,可能表示模組老化或故障,或光纖鏈路前端有問題。
 - 光接收功率(Rx Power): 模組接收到的光信號強度。如果過低,可能表示光纖鏈路損耗過大、連接器髒污,或遠端模組發射功率異常。
 - 溫度(Temperature): 模組內部的工作溫度。過高的溫度可能導致模組性能下降甚至損壞。
 - 電壓(Voltage): 模組的工作電壓。異常的電壓可能指示供電問題。
 - 偏置電流(Bias Current): 雷射器工作所需的電流。這個數據可以用來判斷雷射器的健康狀況。
 
重要性體現在:
- 故障預警: 在潛在問題演變成網路中斷之前,DDM數據可以提供早期預警,例如光功率下降到閾值邊緣。
 - 快速故障定位: 當網路出現問題時,如鏈路不通或頻寬下降,網路工程師可以迅速查看DDM數據,判斷是光收發模組本身的問題,還是光纖鏈路的問題,大大縮短故障排除時間。
 - 性能評估: 監控數據可以幫助評估光纖鏈路的健康狀況和模組的長期穩定性。
 - 容量規劃: 透過分析接收光功率,可以判斷鏈路的餘量,為未來的升級或擴展提供依據。
 
所以,在選購光收發模組時,我強烈建議選擇支援DDM/DOM功能的產品。這就像是給你的網路設備裝上了一雙「透視眼」,讓你看清光纖鏈路內部正在發生的一切。
Q5: 多模光纖和單模光纖的光收發模組可以混用嗎?
解答: 絕對不可以混用! 多模光纖的光收發模組和單模光纖的光收發模組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是不能互換使用的。
這主要是因為它們在光學設計和工作原理上存在根本差異:
- 纖芯直徑: 單模光纖的纖芯直徑非常小(通常為9微米),幾乎只允許單一模式的光線傳輸。多模光纖的纖芯直徑則大得多(通常為50或62.5微米),可以允許多個模式的光線同時傳輸。
 - 光源類型與波長:
- 多模模組: 通常使用成本較低的VCSEL(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或LED作為光源,發射光斑較大,波長通常是850nm或1300nm。它們設計用於將光信號發射到較粗的多模光纖中。
 - 單模模組: 通常使用邊發射雷射器(Edge Emitting Laser),如DFB(分佈反饋雷射器)或EML(電吸收調製雷射器),發射光斑非常小,波長通常是1310nm或1550nm。它們設計用於將光信號精確地耦合到非常細的單模光纖中。
 
 - 光學耦合: 多模模組的光源發散角度相對較大,容易耦合到多模光纖的大纖芯中。而單模模組的光源發散角度極小,需要非常精確的對準才能將光線射入單模光纖的微小纖芯。
 
混用的後果:
- 如果你將多模模組插入單模光纖:由於多模模組的光源光斑過大,無法有效地耦合到單模光纖的微小纖芯中,會導致嚴重的光損耗,鏈路將無法建立或極不穩定。
 - 如果你將單模模組插入多模光纖:單模模組發射的光信號雖然能進入多模光纖,但由於多模光纖存在模式色散(不同模式的光線傳輸速度不同),會導致光信號嚴重失真,尤其是在長距離傳輸時,最終也無法正常通信。
 
因此,在選擇光收發模組時,你必須明確知道你所使用的光纖類型,並選擇相對應的多模或單模光收發模組。這是確保光纖通信鏈路正常工作的基本前提。
光收發模組,這個在網路世界中扮演著「心臟」角色的關鍵元件,看似不起眼,卻承載著海量的數據流動。從它們的工作原理、多樣的種類,到實踐中的選購技巧,再到最新的技術演進,你會發現它背後蘊含的知識與學問遠比想像中豐富。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深入地理解這個網路世界裡不可或缺的小夥伴,讓你在面對未來的網路挑戰時,能更有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