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健康餘命?深度解析與實踐指南

你是不是也曾經這麼想過呢?看著父母或身邊的長輩,雖然年歲已高,身體卻總有些不適,這裡痛那裡酸,甚至需要長期臥床或頻繁進出醫院。這時候,我們心裡不免會浮現一個問號:「到底我要活到幾歲?又能夠健康地活到幾歲?」這個問題,其實就是牽涉到我們今天要深入探討的關鍵詞——健康餘命

什麼是健康餘命?簡單來說,它指的是一個人預期能夠在「健康狀態」下生活的年數。這個「健康狀態」不單單指沒有罹患重大疾病,更重要的是,能夠維持良好的身體功能、心理狀態,以及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不需要長期臥床,也不需要依賴他人照顧,可以享受生活的品質與尊嚴。它不只是活得久,更是要活得好、活得有品質的關鍵指標喔!

什麼是健康餘命?不再只是活得久,更要活得好!

親愛的朋友們,當我們談到壽命,過去或許只會想到「平均餘命」,也就是一個人從出生起預期能活到的平均年數。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字沒錯,它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整體醫療水準、營養狀況、公共衛生等多方面的進步。但大家有沒有發現,光是活得久,好像還不足以定義「好的人生」?尤其是在我們台灣,隨著高齡化社會的腳步越來越快,我們身邊的長輩雖然活得更長了,但其中有多少歲月是在與病痛搏鬥?有多少人是臥病在床,失去自理能力?

從平均餘命到健康餘命:觀念的躍進

這就是為什麼「健康餘命」這個概念,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它像是一個更為精準的測量工具,提醒著我們,生命的長度固然重要,但生命的品質更是無價。想像一下,一個人活到90歲,卻有20年躺在病床上,無法自主生活;另一個人活到80歲,卻能一直保持活躍、有尊嚴地過日子。哪一種人生,會讓你覺得更為理想呢?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吧。

所以,「健康餘命」的提出,代表著一種觀念上的巨大躍進。它不再只關注「活了多久」,而是聚焦於「健康地活了多久」。這對我們個人、家庭乃至於整個社會,都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健康餘命的具體意義與衡量標準

那麼,這個「健康餘命」到底要怎麼衡量呢?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喔!在專業領域,它會透過一些統計指標來計算。最常見的國際指標有兩種,大家可以稍微了解一下:

  • 健康調整後生命年(Health-Adjusted Life Expectancy, HALE):

    這個指標會將一個人的預期壽命,扣除掉那些因為疾病、失能而導致「不健康」或「功能受損」的年數。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預期活到80歲,但他其中10年因為慢性病導致生活品質嚴重受損,那麼他的HALE可能就只有70歲。換句話說,HALE就是排除掉不健康或失能狀態後的「真實健康壽命」。

  • 失能調整後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

    這個指標則更為全面,它將因「過早死亡」所損失的生命年,以及因「疾病或失能」所損失的健康生命年加總起來。DALYs越高,表示疾病負擔越重,健康損失越大。雖然DALYs通常是評估國家或全球疾病負擔的指標,但它的核心精神,其實也反映了健康餘命的重要性——我們希望能減少這些因不健康而產生的損失。

這些專業術語聽起來好像有點複雜,對不對?但其實,它們的核心理念都是一樣的:讓我們不只追求長壽,更要追求「高品質的長壽」。這才是一種真正有意義的生命。我在諮詢許多長輩和家庭時,發現大家最擔心的往往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活得沒有尊嚴」、「拖累家人」的恐懼。這就更凸顯了健康餘命的價值啊!

為何健康餘命如此重要?個人、家庭與社會的深遠影響

你或許會問,健康餘命重要歸重要,但究竟重要到什麼程度呢?讓我來跟大家剖析一下,它不只影響你我,更是牽動著整個社會的脈動喔!

對個人的意義:生活品質與尊嚴

首先,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健康餘命的長短,直接決定了我們老年生活的「品質」。你想想看,誰不想老了還能耳聰目明、行動自如,可以到處走走看看,和老伴手牽手散步,和孫子玩遊戲,甚至繼續發展自己的興趣、學習新東西?這才是許多人夢想中的樂齡生活啊!

如果健康餘命夠長,代表你可以:

  • 享受自主與獨立: 不用事事依賴他人,可以自己打理生活,出門走走,安排自己的時間。這份自由,對每個人來說都太珍貴了!
  • 保有生活樂趣: 可以繼續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像是登山、旅遊、學習樂器、參與社團,讓生活充滿色彩,不覺得被困住。
  • 維持社會連結: 能夠持續與親友互動,參與社區活動,不至於因為健康問題而與社會脫節,保持愉快的心情。
  • 減少身體不適與痛苦: 當然,沒有人希望自己長期臥病在床、忍受病痛的折磨。健康的身體,是享受一切的基礎。

我個人覺得,能「老有所用」、「老有所樂」才是人生最棒的境界。這份尊嚴,是無價的。

對家庭的影響:照護負擔與親情連結

再來,我們不能忽視健康餘命對家庭的巨大影響。當家中長輩的健康餘命較短,代表他們可能在晚年較長時間處於失能狀態,這對於家庭成員來說,是個非常沉重的負擔,無論是時間、精神還是經濟上,都會面臨巨大的壓力。你或許聽過「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俗語,雖然聽起來有些殘酷,但也反映了現實的無奈啊。

  • 減輕照護壓力: 如果長輩健康獨立,子女就不必長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照護,這讓家庭成員能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工作、照顧自己的小家庭,甚至有自己的生活。
  • 維繫和諧關係: 說真的,長期照護不僅耗費心力,也可能因為摩擦而影響家庭和睦。如果長輩健康,家人間的互動會更輕鬆愉快,大家能有更多高品質的相處時光,而非只有照護關係。
  • 經濟負擔減輕: 嚴重的失能狀態,往往伴隨著龐大的醫療費用、輔具費用、甚至是外籍看護費用。這些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如果能健康地生活,就能大大減輕家庭的經濟壓力。

我曾有個朋友,他的媽媽因為中風臥床多年,他為了照顧媽媽辭去了工作,家裡的氣氛也變得非常凝重。這讓我深深體會到,一個人的健康,真的會牽動著整個家庭的幸福與否。

對社會的挑戰與機遇:醫療、長照與勞動力

從更廣的層面來看,健康餘命的延長與否,對國家社會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你想想看,如果大多數人都只是「活得長」卻「活得不健康」,會發生什麼事?

  • 醫療與長照體系的巨大壓力: 大家都知道,台灣的健保制度很棒,但如果失能人口比例過高,長期下來,醫療支出和長照服務的需求會呈指數級增長,健保和長照基金都會面臨入不敷出的危機。政府和全民的稅金都得花在這上面,會排擠掉其他發展的資源啊。
  • 勞動力的流失: 當青壯年人口為了照顧家中長輩而離開職場,或是因為健康問題無法投入勞動市場,這會導致國家生產力下降,社會經濟發展缺乏動能。
  • 社會資源的重新配置: 為了應對龐大的長照需求,政府必須將大量資源投入到建設長照機構、培訓照護人力等,這可能會壓縮其他公共服務的發展空間。

反之,如果我們能有效提升全民的健康餘命,讓更多人健康地活著,那這會是多麼棒的一件事啊!

  • 減輕社會負擔: 更多健康的長者可以持續貢獻他們的智慧與經驗,甚至有些還能繼續工作,維持經濟獨立,減輕社會福利的負擔。
  • 提升社會活力: 一個健康的社會,充滿了活力與創造力。當長者能夠積極參與社會,與年輕世代互動,對社會的多元發展絕對是好事。

所以,追求「健康餘命」的延長,不只是一個個人的夢想,更是我們整個社會進步與永續發展的基石。這真的不是口號,而是我們眼前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與機會!

影響健康餘命的關鍵因素:掌握你的人生主導權

了解了健康餘命的重要性,接下來你一定會想知道,到底是什麼因素影響了這個關鍵數字呢?其實,影響健康餘命的因素很多元,有些是我們能掌握的,有些則否。但好消息是,絕大多數的因素,都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的!

生活型態:食、動、眠、心

這絕對是影響健康餘命最重要、也最能透過自身努力改善的部分了。它們就像是我們身體的燃料和維修保養手冊,做得好,身體自然運轉順暢。

  • 飲食習慣:

    「病從口入」這句話一點也沒錯。高油、高鹽、高糖的飲食,長期下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風險。反之,均衡的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類、優質蛋白質,減少加工食品,不僅能提供身體所需養分,還能有效預防多種疾病。像是地中海飲食,就常常被提及為一種有助於延長健康壽命的飲食模式喔。

  • 規律運動:

    現代人工作忙碌,常常坐著不動,這簡直是健康的大敵!缺乏運動會導致肌肉流失、心肺功能下降、骨質疏鬆等問題。每天只要撥出30分鐘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像是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就能有效改善心血管健康、控制體重、強化骨骼和肌肉,甚至還能改善情緒呢!別小看這短短的30分鐘,累積下來的效果可是非常驚人的。

  • 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是許多現代人的通病。長期熬夜或睡眠品質不佳,會影響身體的修復能力、免疫系統功能,甚至增加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建議成年人每天維持7-9小時的優質睡眠。睡得好,精神好,身體自然健康有活力。

  • 心理健康與壓力管理:

    你知道嗎?心理健康對生理健康的影響,絕對超出你的想像!長期的壓力和焦慮,會導致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甚至誘發心臟病、高血壓等問題。學習有效的壓力排解方法,像是運動、冥想、培養興趣、與朋友聊天,或是尋求專業心理諮詢,都是非常重要的。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對延長健康餘命可是有大大的助益喔!

我個人覺得,這四點是我們最能也最應該努力去實踐的。從小地方開始改變,積少成多,就能看到效果!

環境因素:空氣、水與社區支持

除了自身的生活習慣,我們所處的環境也會默默地影響我們的健康。這包括了:

  • 空氣品質:

    長期暴露在空氣污染中,會增加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某些癌症的風險。在空氣品質不佳時,減少戶外活動、戴口罩、使用空氣清淨機,都是保護自己的方式。

  • 飲用水品質:

    飲用乾淨、安全的飲用水,是維持健康的基本。台灣的自來水品質普遍不錯,但如果對水質有疑慮,使用濾水器也是一種選擇。

  • 社區環境與支持:

    一個友善、有活力的社區,能夠提供居民更多元的活動空間、人際互動機會,甚至是長照服務資源。公園綠地、無障礙設施、社區活動中心等,都能提升居民的健康福祉。一個能夠自在活動、有歸屬感的社區,對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有正面的影響。

醫療可近性與品質

台灣的健保制度可以說是世界聞名,讓我們能夠以相對低的負擔,享有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這大大提升了我們的健康餘命。

  • 定期健檢與早期發現: 定期健康檢查可以幫助我們及早發現潛在的疾病,早期介入治療,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 疫苗接種與預防: 接種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可以有效預防傳染病,減少併發重症的風險。
  • 慢性病管理: 如果已經罹患慢性病,配合醫生的指示,規律服藥、定期追蹤,將病情控制在穩定狀態,可以避免併發症,延長健康的壽命。

我常常提醒身邊的朋友,健保卡真的要善用,定期的健康檢查千萬別省!

遺傳與基因:無法改變,但可管理

不可否認,基因確實扮演了一部分角色。有些人天生就對某些疾病比較易感,或是家族有長壽基因。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們只能聽天由命!即使帶有某些遺傳風險,透過積極的生活型態管理和醫療預防,還是能夠大大降低發病的機率,或是延緩疾病的發生。就像是手上拿到一手牌,基因決定了你有哪些牌,但怎麼打,卻是由你自己決定的!所以,別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基因喔。

如何延長你的健康餘命?實踐健康生活的具體策略

讀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想知道,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延長自己的健康餘命了呢?別擔心,我為大家整理了一套實踐健康生活的具體策略,這可不是什麼空泛的建議,而是可以立即開始執行的步驟喔!

飲食習慣的黃金法則

「吃什麼,就像什麼」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有點誇張,但確實說明了飲食對健康的巨大影響。我們可以這樣做:

  1. 多樣化均衡飲食:

    每天攝取足夠的五穀雜糧、多樣化的蔬菜水果,以及豆魚蛋肉類。記住「彩虹飲食」的原則,多吃不同顏色的蔬果,可以攝取到更豐富的植化素與維生素。

  2. 優質蛋白質不可少:

    特別是中老年人,肌肉流失是健康餘命的一大殺手。雞蛋、豆腐、魚肉、雞胸肉等優質蛋白質,有助於維持肌肉量,預防肌少症。

  3. 減少加工食品與精緻糖:

    手搖飲、餅乾、泡麵、零食這些,雖然好吃,但卻是健康的大敵。它們含有過多的糖、鹽和不健康的脂肪。能少吃就少吃,盡量選擇原型食物。

  4. 清淡烹調:

    盡量採用蒸、煮、滷、涼拌等方式,減少油炸、燒烤。少油、少鹽、少糖是基本原則。

  5. 多喝水:

    充足的水分攝取對身體代謝非常重要。每天至少喝2000c.c.的白開水,別等到口渴才喝喔!

我的建議是:從家裡廚房開始改變!把不健康的零食飲料清掉,多準備新鮮的食材。真的想吃點心,就自己動手做一些健康的選項吧!

規律運動,動出活力

「要活就要動」這句話,簡單卻深刻!

  1. 設定實際目標:

    不需要一開始就追求馬拉松,可以從每天快走30分鐘開始。或是利用零碎時間,像是午休時間走樓梯、下班提前一站下車走路回家。

  2. 結合有氧與肌力:

    有氧運動(快走、慢跑、游泳、腳踏車)有助於心肺功能,而肌力訓練(舉重、深蹲、伏地挺身等)則能維持肌肉量、預防骨質疏鬆。兩者缺一不可喔!

  3. 選擇喜歡的運動:

    運動如果變成一種樂趣,你就會更願意堅持下去。跳舞、瑜珈、太極拳、打球,任何讓你開心的活動,都是好的開始。

  4. 找個伴一起動:

    有人一起運動,不僅能互相鼓勵,也能增加樂趣,更容易持之以恆。

充足睡眠,修復身心

別小看睡覺這件事,它可是身體的充電時間啊!

  1. 建立規律作息:

    盡量每天在固定時間睡覺和起床,即使是假日也不要差太多,幫助身體建立生理時鐘。

  2. 營造舒適睡眠環境:

    臥室保持黑暗、安靜、涼爽,避免睡前使用手機或電腦等發光螢幕。

  3. 睡前放鬆:

    睡前一小時避免劇烈運動、咖啡因和酒精。可以泡個熱水澡、聽輕音樂、看書,幫助身體放鬆。

心理健康與壓力管理

健康的身體,需要健康的心理來支撐。

  1. 學習壓力排解:

    找出適合自己的減壓方式,可以是運動、冥想、瑜珈、園藝、畫畫、寫日記,或是和朋友家人傾訴。不要讓壓力累積在心裡喔!

  2. 保持正向思考:

    遇到挫折時,嘗試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多關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感恩和寬恕也能提升幸福感。

  3. 尋求社會支持:

    與家人朋友保持良好關係,多參與社交活動。遇到困難時,不要害怕向他人求助。

社會連結與人際互動

人是群居動物,良好的社會連結對於身心健康至關重要。

  1. 積極參與社交:

    多和家人朋友聚會,參加社區活動、志工服務、興趣社團等。這些互動能帶來歸屬感和幸福感。

  2. 培養新興趣:

    嘗試學習新技能,或是加入讀書會、旅遊團等,結識新朋友,拓展生活圈。

定期健檢與預防醫學

這是最直接的健康投資!

  1. 按時健檢:

    根據年齡和家族史,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台灣的健保提供許多免費的成人健檢項目,一定要善加利用。

  2. 遵循醫囑:

    如果已經有慢性病,務必按時服藥、定期回診,遵從醫生的指導,控制好病情,避免併發症。

  3. 疫苗接種:

    按時接種建議的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尤其對長者而言,這些疫苗能大大降低感染與重症風險。

環境友善與安全居家

我們居住的環境,也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健康與安全。

  1. 注重居家安全:

    特別是對於長者,居家跌倒是造成失能的一大原因。確保浴室有止滑墊、加裝扶手,移除會絆倒的雜物,保持照明充足,都是很重要的。

  2. 減少環境危害:

    注意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吸入二手菸,在空氣品質不佳時減少外出。選擇環保無毒的居家用品。

總之,延長健康餘命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它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將這些健康習慣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恆地努力。這不僅是對自己的投資,也是對家人、對社會負責任的表現。想想看,當你老了還能健康地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那份從容與快樂,是不是比什麼都值得呢?

健康餘命與高齡化社會的挑戰與展望

台灣社會正面臨快速高齡化的挑戰,這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了。當我們談到健康餘命,其實也是在為這個高齡化社會尋找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解方。如果能讓大多數的國人都能擁有更長的健康餘命,這不僅能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對於整體社會的醫療、長照體系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幫助。

高齡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健康的長壽」。因此,政府和民間團體也持續投入資源,推廣預防醫學、健康促進、長照服務等。例如,推動高齡友善城市、社區關懷據點、預防及延緩失能的課程,都是希望能夠幫助民眾在老化過程中,保持最佳的身體與心智功能,延後失能的發生,從而提升整體國民的健康餘命。

這是一個全民的課題,需要政府、醫療體系、企業、社區以及我們每個人的共同努力。當我們每個人都意識到健康餘命的重要性,並積極採取行動,那麼我們的社會就能迎來一個更健康、更有活力的未來。

那些你可能想問的:健康餘命常見問題解答

在討論了這麼多關於健康餘命的資訊後,我想你心中可能還會有一些疑問。別擔心,我將幾個常見的問題整理出來,並提供詳細的解答,希望能幫助你更全面地理解這個議題!

健康餘命和平均餘命有什麼區別?

這兩個詞聽起來很像,但其實意義上差很多喔!

平均餘命(Life Expectancy),指的是一個人從出生後預期可以存活的平均年數。它主要反映的是「生命長度」,關注的是你能活多久。這個數據會受到嬰兒死亡率、傳染病控制、醫療進步等因素的影響。所以,當我們說台灣人的平均餘命又增加了,代表我們活得更久了。

健康餘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 HALE),則是在平均餘命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考量了「生命品質」。它扣除了在生命中因疾病、失能而導致「不健康」或「功能受損」的年數。換句話說,健康餘命關注的是你能「健康地活多久」,並且在這些年數裡,能夠維持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不臥病在床,不長期依賴他人照顧。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平均餘命是80歲,但其中有10年是處於失能或重病狀態,那麼他的健康餘命可能就只有70歲。我們追求的目標,當然是希望健康餘命能盡量接近平均餘命,甚至是等於平均餘命,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健康到老」的美好願景啊!

我的健康餘命怎麼知道?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不過,健康餘命通常是一個用於國家或群體層面的統計指標,用來評估整體國民的健康狀況和發展趨勢,並不是一個可以直接量化到每個「個人」的數字。你無法像量體重那樣,站上體重計就能知道自己的健康餘命是多少。

但是!雖然沒有一個APP或機器能直接測量你的個人健康餘命,你還是可以透過評估自己的生活習慣、健康狀況和就醫紀錄,來間接了解自己「未來健康生活」的潛力。你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 我是否有規律運動的習慣?
  • 我的飲食是否均衡?是否少油、少鹽、少糖?
  • 我的睡眠品質如何?是否充足?
  • 我是否有管理壓力的能力?心理狀態如何?
  • 我是否有定期健康檢查?是否有慢性病且控制良好?
  • 我與家人朋友的關係如何?是否保有社交連結?

如果以上大多數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恭喜你,你的健康餘命潛力是很大的!反之,如果有些地方需要加強,那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開始改變。記得,健康餘命不是固定的,它是可以透過你的努力去「延長」的喔!

延長健康餘命是不是代表要花很多錢?

這個觀念其實是個迷思喔!很多人會覺得,要健康就是要吃很貴的保健食品,要上很高級的健身房,或是要看很多厲害的醫生。但實際上,延長健康餘命的許多核心策略,反而都是很「省錢」甚至「不用錢」的喔!

想想看,規律的快走、慢跑、在家做徒手肌力訓練,這些活動幾乎是零成本,只需要你付諸行動。均衡飲食也並非一定要吃多昂貴的食材,多吃當季的蔬菜水果,減少外食和加工食品,反而可能讓你省下一筆開銷。充足的睡眠更是免費的。學習放鬆、管理壓力、保持良好人際關係,這些也都不需要花錢。

當然,定期的健康檢查、慢性病的醫療支出,或是萬一不幸需要長期照護時的費用,確實會是一筆負擔。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提倡「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把錢花在健康的維護上,比把錢花在生病後的治療上,其實更為划算!而且,台灣有健保制度作為保障,讓大家在醫療可近性上相對有優勢。所以,別再為「沒錢」找藉口了,許多健康生活習慣的養成,只需要你的決心和行動!

我已經年紀大了,現在開始努力還來得及嗎?

絕對來得及!我常常聽到長輩朋友說:「都這把年紀了,還能做什麼?」或是「年輕的時候沒注意,現在來不及了啦!」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那可就大錯特錯囉!

研究顯示,無論你現在幾歲,開始實踐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對健康產生正面的影響。即使是高齡者,透過飲食調整、適度運動、維持社交活動,也能有效改善身體機能、減緩失能的進程,甚至逆轉一些疾病的惡化。我曾經見過一位80多歲的奶奶,從不運動到開始每天跟著社區的老師做體操,不到半年,她的膝蓋疼痛就改善了許多,還能自己去市場買菜呢!

重點不在於「過去做了多少」,而是「從現在開始做多少」。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改變,比如每天多走幾步路,或是減少一個糖包的攝取,長久累積下來,都會為你的健康餘命帶來積極的影響。所以,永遠不要覺得太晚,只要有心,任何時候開始都是最好的時機!

政府在健康餘命上做了什麼?

面對高齡化的社會趨勢,台灣政府也意識到提升國民健康餘命的重要性,並且積極推動多項政策和計畫。

首先,我們的全民健保制度就是一個巨大的基石,它提供了全民基礎的醫療保障,確保民眾在生病時能夠獲得及時的治療,避免因經濟因素而延誤病情,這無疑提升了國人的平均餘命和健康餘命。此外,健保也提供多項預防保健服務,例如成人健康檢查、癌症篩檢、疫苗接種等,鼓勵民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預防疾病的發生。

再來,為了因應高齡化,政府也推動了長期照顧服務(長照2.0),其核心精神之一就是「在地老化」。它希望讓長輩們能夠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得到照顧,同時也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例如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喘息服務、輔具租借等,減輕家庭的照護負擔。長照2.0不僅僅是照顧失能者,其中也包含了「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透過各種健康促進課程、肌力訓練、認知活動等,幫助長輩維持功能、延緩失能,這也是直接提升健康餘命的策略。

此外,政府也推廣高齡友善城市與社區的概念,鼓勵地方政府打造無障礙環境、規劃適合長輩活動的公共空間、推動社區關懷據點等,讓長輩能夠更安全、更自在地參與社會活動,維持身心健康。

總體來說,政府透過多層面的政策工具,從疾病預防、健康促進到失能照顧,多管齊下,目的都是為了讓台灣的民眾能夠「活得久,也活得好」,真正享受高品質的老年生活。當然,政策的推動需要時間,也需要你我共同的參與和支持,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喔!

什麼是健康餘命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