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分幾種?深入解析乳癌分類與精準治療的關鍵
最近啊,身邊有位朋友剛確診乳癌,她跟我說,醫生提到她的是「荷爾蒙受體陽性」的類型,問我「乳癌分幾種啊?是不是每種治療方式都一樣?」聽她這麼一問,我心裡就想,這可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乳癌的分類其實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也更精細呢!它可不是簡單的一種或兩種,而是根據細胞來源、侵犯程度,甚至分子生物學特性,發展出了一套非常嚴謹且多面向的分類系統。這套分類系統,正是現代乳癌治療能走向「精準醫療」的關鍵喔!
簡單來說,乳癌的分類主要可以從幾個不同角度來看:最基本的會從「病理組織學」去區分,也就是看癌細胞的樣子和生長模式;更進階、也更重要的,則是根據「分子生物學特性」來分類,這會直接影響治療的選擇和預後。這就好像你去買衣服,不只看款式,還要看材質、看尺寸,這樣才能挑到最適合自己的,對吧?乳癌治療也是一樣的道理。
Table of Contents
乳癌的病理組織學分類:癌細胞的「長相」與「行為」
當我們談到乳癌的種類時,最開始接觸到的通常是病理報告上記載的「病理組織學分類」。這就好比醫學影像裡的「長相描述」,是病理科醫師在顯微鏡下觀察癌細胞的形態、排列方式以及侵犯周圍組織的程度來判斷的。這是一個非常基礎但又至關重要的分類方式,它告訴我們癌細胞是從哪裡長出來的,以及它們是「乖乖待著」還是「跑出去搗蛋」了。
浸潤性乳癌:已經「跑出去」的癌細胞
這類乳癌的癌細胞已經突破了乳腺的基底膜,侵犯到周圍的乳腺組織,甚至可能跑到淋巴結或更遠的地方。這也是乳癌最常見的類型,需要更積極的治療。
-
浸潤性乳管癌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 – 最常見的「惡霸」
哇,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有點嚇人對不對?「浸潤性乳管癌」是乳癌裡最、最、最常見的類型,大概佔了所有乳癌的七成到八成呢!它起源於乳腺的乳管細胞,而且已經突破了乳管的限制,開始向周圍的乳腺組織「入侵」了。我常常跟病人解釋,這就像原本應該待在管子裡面的小石頭,結果自己長大了,把管子撐破,還跑到管子外面去了。
由於它沒有特別的組織學特徵,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就比較「普通」,所以又被叫做「非特殊類型乳癌」(No Special Type, NST)。它的細胞形態多樣,生長模式也很多變,所以預後會根據它的惡性度(比如分化程度、細胞核異型性等)而有所不同。不過,因為它是大宗,所以大部分的乳癌治療研究都是針對這種類型來發展的,治療經驗也最豐富。
-
浸潤性小葉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 – 隱形「潛伏者」
嘿,第二常見的就是「浸潤性小葉癌」啦,大概佔乳癌的5%到10%。它起源於乳腺的小葉細胞,不過它的行為模式跟乳管癌很!不!一!樣!小葉癌的癌細胞通常比較小,而且很特別的是,它們喜歡「單一行列」地排列,像軍隊一樣一排排地往前推進,而不是像乳管癌那樣形成一大團腫塊。
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小葉癌在觸診時可能比較不明顯,甚至在乳房X光攝影或超音波檢查中也常常不容易發現,有時候會以乳腺組織增厚的形式表現,而不是清楚的腫塊。所以它有個「隱形潛伏者」的稱號,也因為這樣,它在診斷上常常會比較困難,有時候發現時可能已經比較晚了。而且,小葉癌比乳管癌更容易發生在雙側乳房,或是在同一個乳房內有多個病灶(多中心性)。它通常是荷爾蒙受體陽性,對荷爾蒙治療反應良好。
-
其他特殊類型乳癌 – 較為罕見但有其獨特性
除了上面兩種大宗,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特殊類型乳癌,雖然它們的發生率不高,但有些類型會有比較好的預後,而有些則有特殊的治療考量。比如說:
- 黏液癌 (Mucinous Carcinoma): 癌細胞被大量黏液包圍,通常預後較好。
- 管狀癌 (Tubular Carcinoma): 癌細胞形成管狀結構,通常預後也很好。
- 髓質癌 (Medullary Carcinoma): 雖然組織學看起來惡性度高,但如果淋巴結沒有轉移,預後其實相對不錯。
- 乳腺大汗腺癌 (Apocrine Carcinoma): 細胞帶有大汗腺分化特徵。
- 發炎性乳癌 (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 IBC): 這種就比較棘手了!它不是以腫塊形式出現,而是會讓乳房紅腫、發熱、皮膚像橘子皮一樣,進展非常快速,通常惡性度很高,需要非常積極的治療。
- 乳頭柏哲氏病 (Paget’s Disease of the Nipple): 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乳癌,癌細胞從乳管擴散到乳頭和乳暈的皮膚上,看起來像濕疹。大約一半的柏哲氏病會合併乳管原位癌或浸潤性乳癌。
原位癌 (Carcinoma In Situ) – 尚未「跑出去」的癌細胞
「原位癌」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像「預備軍」的感覺,對吧?它指的是癌細胞雖然已經出現了,但它們還非常「乖巧」地待在乳腺管或小葉的內部,沒有突破基底膜,也就是說,還沒有「跑出去」侵犯周圍的組織。這時候的乳癌,如果能及早發現並處理,通常預後非常好,因為它還沒有轉移的能力。
-
乳管原位癌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 – 最常見的原位癌
乳管原位癌是原位癌裡面最常見的一種,佔了所有乳癌的20%到25%呢!它指的是癌細胞僅限於乳腺導管內部生長,沒有穿透導管壁。我可以這麼跟你說,DCIS就像是癌細胞被「封印」在導管裡,還沒能力去別的地方作亂。
為什麼早期篩檢這麼重要?就是因為DCIS常常在乳房X光攝影中,以微小鈣化點的形式被發現,而這些鈣化點通常是沒有任何症狀的。雖然DCIS本身不具轉移能力,但如果不治療,其中一部分會隨著時間演變成浸潤性乳癌,那時候麻煩就大了。所以,一旦確診DCIS,通常會建議手術切除,有時候還會加上放射線治療來降低復發率。
-
乳小葉原位癌 (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LCIS) – 一個「風險標誌」
這個「乳小葉原位癌」就更有趣了!它跟DCIS不太一樣,LCIS通常不被認為是一種真正的「癌症」,而是一個乳癌「風險標誌」。意思是說,如果妳被診斷出LCIS,那麼妳罹患浸潤性乳癌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而且兩側乳房都可能會有風險。
LCIS通常不會形成腫塊,也難以在影像學上發現,大多是在進行其他乳房檢查時意外被發現的。由於它不是真正的癌症,所以通常不需要手術切除整個病灶,但醫生會建議密切追蹤,或者服用一些預防性的藥物,比如Tamoxifen,來降低罹癌風險。這真的提醒我們,有些時候,並不是所有的「癌」字都代表著立即的威脅,有些更像是給我們提個醒!
乳癌的分子分型:更精準的「身份證」與「治療地圖」
現在我們來聊聊乳癌分類中更「高階」、也更「個人化」的部分——分子分型。這就像是給癌細胞辦一張超級詳細的「身份證」,上面記載著它們的基因表現特徵。為什麼這很重要呢?因為不同的分子分型,代表著癌細胞對不同治療藥物的反應能力也完全不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這是「精準治療」的關鍵,醫生會根據這些特徵,量身打造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
主要的分子標誌物包括:
-
雌激素受體 (Estrogen Receptor, ER) 和 黃體素受體 (Progesterone Receptor, PR):
這兩個受體就像癌細胞上的「天線」,如果它們是陽性的(ER+或PR+),就表示癌細胞的生長會受到雌激素或黃體素的刺激。這時候,我們就可以使用「荷爾蒙治療」來阻斷這些刺激,餓死癌細胞!這類的乳癌通常預後比較好,治療效果也比較持久。
-
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
HER2也是癌細胞表面的一個「天線」,如果它過度表達(HER2+),就表示癌細胞生長得特別快、特別活躍,也比較容易轉移。不過別擔心,現在針對HER2+的乳癌,有非常有效的「抗HER2標靶藥物」,比如賀癌平 (Herceptin) 等,能精準地打擊這些癌細胞,讓原本預後較差的HER2陽性乳癌,現在治療效果也越來越好了!
-
Ki-67:
這個指標代表了癌細胞的「增殖速度」。Ki-67數值越高,表示癌細胞分裂得越快,侵襲性可能就越強。它常常用來幫助區分同一類乳癌中預後的好壞,以及是否需要化學治療。
主要的乳癌分子亞型
根據ER、PR、HER2的表達情況以及Ki-67的數值,乳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主要的分子亞型:
分子亞型 | 特徵(ER/PR/HER2/Ki-67) | 行為模式與預後 | 主要治療策略 |
---|---|---|---|
腔內型A (Luminal A) | ER+/PR+, HER2-, Ki-67低 (<20%) | 最常見,預後最佳,生長速度較慢,惡性度較低。 | 主要以荷爾蒙治療為主,化療需求較低。 |
腔內型B (Luminal B) | ER+/PR+, HER2-或HER2+, Ki-67高 (≥20%) | 比Luminal A更具侵襲性,生長速度較快,預後次於Luminal A。 | 荷爾蒙治療+化療(常規),若HER2+則加抗HER2標靶治療。 |
HER2過度表現型 (HER2-enriched) | HER2+, ER-/PR- (或ER+/PR+,但HER2影響更大) | 惡性度高,容易轉移,但對抗HER2標靶治療反應極佳,預後已大幅改善。 | 化療 + 抗HER2標靶治療(術前或術後),或結合荷爾蒙治療。 |
三陰性乳癌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 | ER-, PR-, HER2- | 最惡性,生長速度快,易早期復發和轉移。由於缺乏ER/PR/HER2,無法進行荷爾蒙或抗HER2標靶治療。 | 主要依賴化學治療,近年免疫治療和PARP抑制劑帶來新希望。 |
看到這裡,你會不會覺得這簡直就像是乳癌細胞的「家族譜」一樣?每種基因型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和「弱點」。在我看來,這就是現代醫學最了不起的地方之一!以前我們可能只知道「乳癌」,一律用差不多的方式治療,效果當然參差不齊。現在,透過精準的分子分型,醫生可以針對癌細胞的「痛點」去打擊,大大提高了治療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品質。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病人是「腔內型A」乳癌,我可能會建議她主要服用荷爾蒙藥物,定期追蹤就好,可能不需要承受化療帶來的副作用;但如果她是「三陰性乳癌」,那麼化療就是她首要且最重要的治療選項,同時醫生也會評估是否符合免疫治療的條件。這種「一人一方」的治療模式,真的是醫學進步的體現啊!
除了分類,乳癌的分期也很重要!
講完乳癌的「種類」,我們也不能忽略另一個同樣重要的環節——「分期」。這就好比我們知道了「敵人是什麼樣的」,還需要知道「敵人擴散到什麼程度了」。乳癌的分期通常採用國際通用的TNM分期系統,T代表腫瘤大小(Tumor),N代表淋巴結轉移情況(Node),M代表有無遠端轉移(Metastasis)。
- T(腫瘤大小): 腫瘤越大,分期越高。
- N(淋巴結轉移): 淋巴結轉移的數量和部位,決定了N的分期。淋巴結是癌細胞「遠行」的第一站。
- M(遠端轉移): 如果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肝臟、肺部、骨骼等乳房以外的器官,就是M1,表示已是第四期乳癌。
綜合TNM以及分子亞型(病理學分期),醫生就能判斷乳癌的嚴重程度和預後,進而制定最終的治療方案。比如說,一個早期(第一期)的腔內型A乳癌,可能只需要手術和荷爾蒙治療;但一個晚期(第四期)的三陰性乳癌,則需要更複雜的全身性治療,可能包括化療、免疫治療等。
乳癌的常見相關問題與解答
乳癌一定要化療嗎?
這絕對是很多乳癌病友心中的一個大問號!答案是:不一定喔!這真的要看妳的乳癌是屬於哪一種類型、期別,以及癌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就是我們前面講的ER/PR/HER2這些指標)。
舉例來說,如果是早期(比如說第一期、第二期)的「腔內型A乳癌」,而且淋巴結沒有轉移,那麼通常會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後搭配「荷爾蒙治療」就可以了,很多情況下是不需要化療的。因為這種類型的癌細胞對荷爾蒙治療反應非常好,化療帶來的益處可能不大,反而要承受很大的副作用。
但如果妳是「三陰性乳癌」或是「HER2過度表現型乳癌」,甚至是「腔內型B乳癌」且Ki-67數值很高,那麼化療的機會就大大增加了。因為這些類型的癌細胞比較「惡性」,生長速度快,對荷爾蒙治療沒反應(三陰性),或是需要更強力的武器來控制(HER2型和高Ki-67的腔內型B)。對於HER2過度表現型乳癌,我們會搭配「抗HER2標靶藥物」一起使用,效果會非常好。對於三陰性乳癌,近年來「免疫治療」也為部分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所以說,乳癌治療是高度個人化的,醫生會根據所有的報告和數據,綜合判斷後再跟妳討論,絕對不是千篇一律的喔!
男性也會得乳癌嗎?
哎呀,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是的,男性也會得乳癌,只是非常、非常、非常罕見!大概每100個乳癌病人中,男性才佔1個左右。我遇過幾個男性乳癌的案例,他們通常都會很驚訝,因為乳癌似乎是女性的專利。
儘管罕見,但男性乳癌的診斷和治療原則跟女性乳癌大致上是相似的。男性乳癌最常見的也是「浸潤性乳管癌」,而且大部分是「荷爾蒙受體陽性」的類型。由於男性乳房組織較少,所以腫瘤通常在很小的時候就能被摸到,但也因為乳房小,癌細胞比較容易侵犯到周圍組織或淋巴結。
因為男性乳癌比較少見,所以很多男性朋友會缺乏警覺性,常常是拖到比較晚期才就醫。所以,如果男性朋友發現乳房有任何異常,比如腫塊、乳頭凹陷、分泌物,或皮膚變化,千萬不要覺得「男生不會得乳癌」而輕忽,一定要及時找醫生檢查喔!
乳癌復發的機率高嗎?如何預防?
乳癌復發的機率高不高,這真的也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沒有一個單一的數字可以套用到所有人身上。它主要取決於幾個關鍵因素:
- 乳癌的「類型」與「分期」: 早期、惡性度較低的乳癌,復發率自然較低;晚期、三陰性或HER2過度表現型乳癌,復發率相對較高。
- 是否進行了完整且適當的治療: 嚴格遵循醫生的治療計畫,包括手術、放療、化療、標靶治療、荷爾蒙治療等,能大幅降低復發風險。
- 個人的生活習慣和後續追蹤: 這點也很重要!
那麼,如何預防復發呢?這是一個多管齊下的過程:
- 完成所有建議的治療: 這是最最核心的一點!很多病人覺得副作用不舒服,或是看狀況好轉就想中斷治療,這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荷爾蒙治療,通常需要服用五年甚至十年,能顯著降低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的復發率。
- 定期追蹤檢查: 即使治療結束,也一定要乖乖地定期回診,進行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身體檢查,必要時抽血檢驗腫瘤標記。這能幫助我們及早發現可能的復發或轉移,及早處理。
-
健康的生活方式:
- 均衡飲食: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紅肉、加工食品、高脂肪食物。有研究指出,地中海飲食模式可能對乳癌患者有益。
- 規律運動: 維持適當體重,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這已被證實能降低乳癌復發風險,並改善生活品質。
- 維持健康體重: 肥胖會增加乳癌復發的風險,尤其是停經後的女性。
- 戒菸限酒: 菸酒都是已知的致癌物,能避免就避免。
- 保持良好心情: 壓力管理也很重要,適當的放鬆和紓壓有助於身心健康。
- 了解自己的乳癌類型: 知道自己的乳癌特性,可以更好地與醫生溝通,共同制定最適合自己的追蹤和預防策略。
總之,雖然乳癌的復發機率因人而異,但透過積極治療、密切追蹤和健康生活,我們可以把復發的風險降到最低。我常常鼓勵我的病友,把這視為一場長期抗戰,我們一起努力!
乳癌的最新治療趨勢是什麼?
哇,乳癌治療的進步真的是日新月異,讓人感到振奮!現在的趨勢就是朝著更「精準」和「個人化」的方向發展。以前我們可能只有「手術、放療、化療」這三板斧,現在的武器庫可是豐富多了呢!
最明顯的趨勢就是「精準醫療」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包括我們前面提到的針對HER2陽性乳癌的抗HER2標靶藥物(比如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等),這些藥物能精準打擊癌細胞上的HER2受體,大大提高了這類乳癌的治癒率。
再來是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的治療,除了傳統的荷爾蒙藥物,現在又有了CDK4/6抑制劑(比如Palbociclib, Ribociclib, Abemaciclib),這些藥物能更有效地阻斷癌細胞的增殖,對於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患者來說,效果非常顯著,可以延長病患的無惡化存活期,甚至改善整體存活。
另外,近幾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免疫治療」了。特別是對惡性度最高、過去治療選擇最少的三陰性乳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比如Pembrolizumab)已經在部分晚期或高風險的患者中顯示出非常好的療效,它能喚醒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去攻擊癌細胞,給三陰性乳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還有像「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也是一個很夯的新發展。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導彈」,ADC藥物結合了抗體(用來精準識別癌細胞)和化療藥物(有毒的彈頭)。這個「導彈」能精準地把化療藥物帶到癌細胞身邊,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提高治療效果。目前,針對HER2陽性或低表達乳癌的ADC藥物,以及針對三陰性乳癌的ADC藥物,都已經在臨床上展現出非常好的前景。
簡而言之,乳癌的治療不再是單一模式,而是根據每個病人的癌細胞特性,量身定制一個多面向的治療計畫。這代表著我們離徹底征服乳癌的目標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