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路要改名嗎:全台路名爭議解析與未來展望

引言:全台皆「中正」?一個路名背後的國家認同與歷史省思

走在台灣的街頭巷尾,您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許多城市的核心道路,都以「中正路」命名。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這條路名幾乎遍布每個縣市,成為台灣地理景觀的一部分。然而,近年來,隨著台灣社會對轉型正義與歷史記憶的深度探討,一個長久以來潛藏的問題浮上檯面:中正路要改名嗎?這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行政更名議題,它觸及了台灣複雜的歷史脈絡、國家認同的掙扎,以及民主社會如何面對威權遺緒的深刻挑戰。本文將深入解析「中正路」更名與否的爭議,探討其背後的歷史、法律、社會影響,並展望台灣社會在此議題上的未來走向。

「中正路」的歷史淵源:威權時代的命名印記

一個路名,一段歷史

「中正路」的命名,源自於對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中正(蔣介石)的紀念。在國民黨政府遷台後,為了鞏固統治與推行個人崇拜,許多公共設施、學校、以及街道都被冠以「中正」之名,以彰顯其歷史地位與領導權威。這段時期,台灣處於戒嚴統治之下,社會氛圍嚴肅,個人自由受限。因此,「中正路」不僅是一條道路的名稱,更是那個特定歷史時期,威權統治的具體象徵與烙印。

隨著台灣民主化進程的推進,過去的威權遺產逐漸受到檢視。當社會開始反思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等歷史傷痕時,那些承載著威權符號的建築、銅像與路名,自然成為轉型正義討論的焦點之一。「中正路要改名嗎」的疑問,正是這種歷史反思與重新評價的結果。

轉型正義的推動:法律基礎與呼籲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的規範與影響

「中正路」更名議題之所以被推上風口浪尖,與《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的實施息息相關。該條例旨在清理威權統治時期侵害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不法,並處理相關的象徵物。根據促轉會(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的職責,其重要任務之一便是清除、改名或以其他方式處理具有威權統治象徵意義的公共建築、場所、設施或紀念物。

「移除威權象徵是轉型正義的重要一環,它不只是單純的去蔣化,更是為了還原歷史真相,構築符合民主憲政秩序的國家認同。」— 促轉會報告節錄

雖然促轉會已於2022年解散,其職責由相關部會承接,但其過去提出的建議與報告,仍是推動相關議題的重要依據。這些法律與政策的基礎,為探討「中正路要改名嗎」提供了正當性與方向。其核心理念是希望透過去除這些有爭議的象徵,讓台灣社會能更坦然地面對過去,並在共享的民主價值上建立共識。

支持更名的主要論點:告別威權,邁向民主

主張「中正路」應予更名的聲音,主要基於以下幾點考量:

  • 清除威權象徵: 許多人認為,保留以威權統治者命名的道路,如同持續肯定其統治的合法性與正當性。更名代表台灣社會堅決告別過去的威權時代,邁向真正的民主自由,不再讓街道名稱成為對過去壓迫的無形紀念。
  • 彰顯民主價值與多元文化: 透過更名,可以重新命名為具有台灣本土文化、歷史意義或更具普世價值的名稱,例如以在地植物、地理特色、原住民族語、重要歷史事件或民主前輩等命名,彰顯台灣民主多元的社會特色,並提升在地認同。
  • 回應受難者家屬呼籲: 對於過去因威權統治而受苦的受難者及其家屬而言,路名、地標等威權象徵是歷史傷痛的提醒,甚至是一種二次傷害。更名能回應他們對正義與平復的渴望,有助於撫平歷史創傷。
  • 與國際接軌: 許多轉型中的民主國家,在告別威權後,也進行了類似的去威權化措施,例如東歐國家移除共產黨象徵、德國移除納粹符號等,台灣的努力與國際趨勢一致,展現對人權與民主普世價值的承諾。

這些論點強調,路名不僅是地理標示,更是歷史敘事與國家價值的體現。因此,「中正路要改名嗎」的議題,被視為台灣民主深化的試金石,是社會進步的重要一步。

反對更名與實務挑戰:成本、不便與社會分歧

然而,更名也並非毫無爭議,甚至面臨諸多實務與社會層面的挑戰:

  1. 行政與民生不便: 路名更改會牽涉到無數的行政成本與民眾的生活困擾,包括:
    • 個人證件變更: 居住於「中正路」的民眾,其身分證、駕照、健保卡、護照、戶籍謄本等所有註記地址的個人證件,都需要重新申請或變更,耗費大量時間與金錢。
    • 公司行號與商業營運: 登記於該路的公司行號、商店,其營業執照、稅務登記、銀行帳戶、客戶資料、廣告文宣等所有文件及系統都需要更新,影響商業運作。
    • 基礎設施更新: 地籍資料、郵政系統、電信通訊、電力水費單據、垃圾清運路線、警消地圖、網路地圖與導航系統等所有涉及到地址定位的服務,都需要大規模的更新與調整,工作量龐大。
    • 實體設施更換: 全台數以百計的「中正路」的路牌、門牌、交通號誌、公車站牌等實體設施需重新製作與安裝,耗費巨大財力與人力。

    這些都將耗費大量的政府資源與民眾的時間精力,可能造成短期的混亂與民怨,影響社會正常運作。

  2. 社會記憶與歷史爭議: 部分人士認為,更改路名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試圖抹去或掩蓋過去的歷史。他們認為,歷史應被銘記,包含其黑暗與光明面,而非簡單地移除其象徵。這種觀點認為,應透過教育、博物館展示等方式,讓人們了解「中正路」的歷史背景,而非直接抹除,這引發了對歷史評價的不同看法,使得「中正路要改名嗎」的問題更加複雜。
  3. 政治兩極化與社會分歧: 該議題往往與統獨、藍綠等政治立場掛鉤,容易激化不同群體間的對立,加劇社會分裂,不利於國家內部的團結。在轉型正義的推動上,過於激烈的手段可能導致反彈,反而讓社會難以形成共識。
  4. 成本效益的考量: 有人質疑,在有限的政府資源下,更名是否是最優先且最有效的轉型正義手段。相較於投入大量資源更名,是否應將這些資源用於更實質的歷史研究、補償受難者、推廣民主教育等,以達到更大的社會效益?

這些反對意見提醒我們,路名更名不僅是理想層面的討論,更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社會工程,必須審慎評估其可能帶來的衝擊。

路名更名的法源與程序:地方自治的重要性

地方政府的權責與公眾參與

在台灣,道路命名的權責主要屬於地方政府。根據《地方制度法》及各縣市的《道路命名及門牌編釘自治條例》,道路的命名、更名通常需經過以下程序:

  1. 提案階段: 由地方政府民政單位、民意代表(如市議員、區代表)或經一定比例居民連署(通常要求設籍於該道路周邊的居民達到一定比例)提出更名建議,並說明更名理由與新名稱的建議。
  2. 審議階段: 將提案提交至地方的道路命名審議委員會或相關單位進行初步評估。委員會通常由學者專家(如文史、地理學者)、當地居民代表、里長、民政單位人員及相關局處代表組成,他們會考量其必要性、可行性、歷史文化意義及命名原則(如避免重複、具在地特色等)。
  3. 公聽與民意蒐集: 舉辦公聽會、座談會或進行問卷調查,廣泛徵詢當地居民、商家及各界意見。這是凝聚社會共識的關鍵一步,確保決策的民主性與在地性。民眾的意見,特別是直接受影響者的意見,會在此階段被詳細記錄與評估。
  4. 議會審議: 經委員會審議通過並綜合民意後,將提報至縣市議會進行審議與表決。若涉及跨行政區的道路,則需相關地方政府協商取得共識。議會的最終表決具有決定性。
  5. 公告與執行: 經議會同意後,由地方政府正式發布更名公告,並執行相關的門牌、路牌更換與資料更新作業。政府會協調各相關單位,如戶政、地政、郵局、電信等,進行後續的系統與資料更新。

因此,即便有中央層級的轉型正義呼籲,「中正路要改名嗎」的最終決定權與執行責任,仍落在地方政府與其民意機關手中,充分體現地方自治的精神。這也解釋了為何儘管有普遍的討論,但實際更名的案例相對較少,因為這需要地方層級的強大共識和執行意願。

結語:一個路名,多重對話

「中正路要改名嗎」這個問題,如同台灣社會的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如何面對過去、理解現在,並形塑未來。它不僅僅是關於一條道路的名稱,更是關於我們如何定義國家認同、如何實踐轉型正義,以及如何在多元意見中尋求最大公約數的宏大命題。

無論最終的路名是否改變,這場圍繞「中正路」的討論,都已促使台灣社會進行了一場深刻的歷史對話與價值思辨。這是一個漫長且複雜的過程,需要理性溝通、相互理解,才能逐步走向和解與共識。或許,更重要的不是路名是否更改,而是社會能否從中學習,建立一個更為包容、更能面對自身歷史的民主社會。透過這樣不斷的對話與反思,台灣的民主才能更為成熟與深化。

常見問題(FAQ)

Q1: 為何許多台灣的路名都叫「中正路」?

A1: 「中正路」的命名主要是在國民黨政府遷台後,為紀念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中正(蔣介石)所推行的一種普遍化政策,目的在於鞏固其統治權威並推行個人崇拜,使其成為威權時代的象徵性地標。

Q2: 如何決定一條路是否要改名?程序為何?

A2: 道路改名的權責屬於地方政府。通常需要由地方政府相關單位、民意代表或居民連署提出,經由道路命名審議委員會審查、舉辦公聽會蒐集民意,最終由地方議會審議通過並公告執行。這是一個需廣泛徵詢民意的過程。

Q3: 更改路名會對民眾生活造成哪些影響?

A3: 更改路名會對居住或設址於該路的民眾、商家造成多方面影響,包括需要變更身分證、駕照、健保卡等個人證件地址,以及公司行號的登記地址、地籍資料、郵件收發、導航系統更新等,涉及較大的行政和民生不便。

Q4: 除了改名,還有其他處理威權象徵的方式嗎?

A4: 是的,除了直接改名,其他處理方式還包括:在原名稱旁加註歷史脈絡說明,轉化其功能或意義(例如將舊威權建築改為博物館或紀念館),或是保留其名稱但以藝術或教育方式進行批判性詮釋,提供多元觀點,讓社會從中學習並反思。

中正路要改名嗎

Similar Posts